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3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按预习题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听写词语:
   浅蓝  红霞  范围  扩大    夺目  光彩 分辨
   灿烂  紫色  奇观  目不转睛  一刹那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2.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画出不懂的句子。
  2.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可以: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2. 查阅资料理解难句。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4 .通过多读展开想像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指名读课后练习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种景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先讨论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
  3.重点理解: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为什么觉得太阳像负着重担?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是动态的。此时作者是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所以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指名说"奇观"的意思,再说句子意思。(海上日出是伟大、雄伟美丽而又奇特的景象)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再想想反问句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难句的。(1.在难句的上下文,有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提示的文字,读了这些文字,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难句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句,就是联系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句子。)
(四)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欣喜)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指导背诵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1.读背交叉。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3.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附:板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出、一截、燃烧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字形易错:裹、截、溢、燃、宛
  2.理解文中重点句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范读课文,解题释意
  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它描绘出来!
  2.板书课题
  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课文?这篇课文呢?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海上日出》是写景课文,这篇也是。从题目可以知道是描写夕阳的景象。)
  3.范读课文(配乐)
(二)按预习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请学生先讲学会了哪些生字,哪些字易错,应注意,哪些字音应注意。
   字形:裹、橘、截、宛、溢、黎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矫健:强壮而有力。
   绝纱:美好的。
   宛然:仿佛,逼真地。
  3.想一想作者写了夕阳的哪些景色,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第一部分(1-2)写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3-7)具体描写夕照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8)写夕照消失。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夕阳的句子,提问:为什么说是"迷人的夕照""如诗的夕照"呢?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前2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两自然段写了什么?与下文有什么样关系?(写了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引出下文"如诗"的景色)
  (2)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看看夕照"迷人"在哪里"如诗"在哪里。
(五)听写词语。
  欣赏、杰作、红润、晶莹、绝妙、宛然、波光粼粼、矫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含义
  3.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并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画出不懂的句子。
  2.再次渗透读书方法的学习
  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
  (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
  (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书展开想像理解难句
  (5)我们上课书学的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方法来理解句子
  指名读课后练习 2(课文中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共同解决。
  3.重点理解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房顶是砖瓦时,阳光射在上面是什么景象,这样不难理解这句话。(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阳光起起伏伏,就像光在跳跃。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动感了。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读出自己的体会("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中的"微"相对)读出轻、柔语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你能不能想像一下这幅工笔画什么样的,然后画出来。
  (收获的喜悦是对"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在钻天杨笔直的树干和枝杈上,显得清晰。色彩明暗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在天尽头形成画面,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引导学生想像,并试着画出来。
  (4)指名读第7,8自然段,画出给你印象很深的句子
  ①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②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地球的那一面,又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明。
  提问:为什么给你印象深
  引导学生:太阳即将落山,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可以看出黑暗即将来临,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又看出太阳不屈不挠的抗争,从而作者激动和感慨。第②句写出作者明白太阳此刻落山又为地球另一面的人们送去温暖和黎明。因此尽管留恋,但还是赞美它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激动的心情。
四、指导背诵
  1.读背交叉
  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3.先部分后整体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五、讨论课后题3
  读了《海上日出》和《夕阳》,你有哪些不同感受(要学生领悟两篇课文,比较课文)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quot;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quot;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2: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呢?那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它在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跟随着作者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自然风光。
  板书:迷人的张家界
  提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①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读生字组词:絮、劈、纤、杉、皆、锦、怡。
  学生互相提示易错的地方
  絮:注意读音
  区分"锦、棉、绵"
  提出不懂的词语,互相讲解。
  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课题相照应的句子。
  (这次来张家界,我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板书:仙境般迷人 人间仙境
  这种写法称作什么?(首尾呼应)
  ③文章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怎样分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板书:山奇、水秀、物丰
  3.引导学生理解首句的作用
  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说说你快的方法。
  小结:中心句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内容,承上启下,提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间生存的珍贵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4.品读交流,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①品读"奇山部分"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交流
  A."重重叠叠的山峰……一首优美的诗?quot;写出山多、山高、山之千姿百态,美妙神奇。(总写)(反复读,读出赞叹的语气,相同句式的句子,要注意声调高低或语速成的快慢区别)
  B."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神鹰护金鞭'。"(边读边想象)
  C."我们来到……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既写出了山峰像将军一样威武,又给人一种动感。(个别读)要读出气势。
  小结。
  ②品读"秀水"部分
  "……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安谧静美的享受。"
  写出了金鞭溪的清澈、静美。(指导朗读)
  ③品读"物丰"部分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
   A.总分总的结构
   B.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5.情境再现
  ①播放介绍张家界的VCD,感受张家界的迷人。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6.课外延伸作业:
  (1)查阅有关张家界的资料
  (2)学习本课的方法,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并了解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板书:挑山工
  2、本文中提到的“挑山工”是做什么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出声读生字并组词。
  (3)小组里说说这12个生字在读音和字形上应注意的问题。
  (4)班内交流
  (5)形近字或同音字组词
  泰( ) 溜( ) 货( ) 衡( ) 诵( ) 杖( )
  奏( ) 留( ) 或( ) 横( ) 颂( ) 仗( )
  超( ) 肌( ) 拘( ) 耽( ) 误( ) 哲( )
  抄( ) 机( ) 句( ) 忱( ) 吴( ) 折( )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间交流、班内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如:明明在生人面前讲话一点也不拘束。
  意味深长: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琢磨、体会。如: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未来是你们的啊!”
  心悦诚服:悦,愉快。诚,真心。从心眼里佩服。如:听了妈妈的一番话,小强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憨厚:朴实厚道。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再读文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练习通过合并几段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为《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四、作业
  1、抄写12个生字和11个词语
  2、组词
  3、熟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学生实际随时解决他们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请同学读一读这一段,并针对自学思考题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
  (1)作者对挑山工产生了什么疑问?
  (2)挑山工与游人对比,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2、讨论小结:
  (1)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比游人长,可是为什么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板书:登山)
  (2)挑山工与游人对比,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学生通过读文对比出:①挑山工身背重物。②挑山工所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学生在这个问题中,不仅认识到挑山工工作的艰辛,而且与作者产生了同样的疑问"为什么挑山工会走到游人前面"。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身背重物
  板书:挑山工   登山
               折尺形线路
3、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
  (1)教师拿出折尺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2)思考讨论:折尺形线路给挑山工带来哪些方便与困难。
  (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4、师总结: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
  板书:
    
5、学生自读本段,边读边想象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

三、学习的二段
  就这样挑山工还总是走到游人的前面,这是为什么呢?
1、出示自学题目: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每一次都是怎样的情况?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2、讨论交流: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在山下,第二次在回马岭,第三次在五松亭。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挑山工,但结果总是发现他走到了前面。
  板书: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生:①因为游人一路走走停停看风景,而挑山工却一门心思地往前走,只是偶尔才休息一下。所以才会走到游人前面。②游人是为了游山玩水,没什么目标,所以一路走走停停,而挑山工却要把货物送到山顶,这是他们的任务、目标,所以他会走到游人的前面。
  (在理解了挑山工在登山中的困难后,让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比出游人与挑山工在登山时因目标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结果,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挑山工含义深邃的话语。)
3、深化中心:
  (1)挑山工自己又是怎样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的呢?请同学画出挑山工解答作者疑问的话。并读一读。
  (2)作者感到"这位挑山工的话语中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继续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2、交流总结:
  (1)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它”指的是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体会。
  1、使学生从自身角度领会挑山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向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学习。
  2、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2: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2: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最常见最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板书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0: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