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衡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大部分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平衡,如跷跷板、滑板、天平等,这些物体都具有平衡的能力。重量和离支点的距离,会影响这些物体的平衡。对于学生来说,“支点在中间”这种简单的等臂杠杆平衡,很容易理解,只要两边重量一样并且离支点的距离一样,就能够平衡。但如果不移动支点,改变两边方块的数量,或移动支点,改变方块的距离,还能否平衡,学生是有疑问的。因此这节课就有了切入点,从学生的已有认知进入,然后提出问题,引起他们都思考,再通过自己实践解决问题并找到规律,以后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科学课,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这节课聚焦两个变量进行研究:重物的位置和支点的位置。明确研究主题展开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探究平衡,学生对杠杆会产生新的认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① 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和梁组成。
②除了支点在中间、相等重量的物体离支点位置相同能够使杠杆平衡之外,移动支点、改变重物的数量或位置,也能够建立新的平衡。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学生能够讨论出他们使梁平衡的各种方法。
②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改变支点位置或调整重物数量或位置能够使梁平衡。
③学生记录他们的实验结果,并描述他们的方法。
④通过观察、归类、描述、分析,得出一致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
① 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懂得倾听、合作。
②对杠杆产生兴趣,延续探究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初步认识杠杆中的科学,联系生活,解决简单的技术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体验各种各样的平衡并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改变重物数量和位置或改变支点位置使杠杆平衡。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梁,一个支点,若干小方块,记录单,笔
五、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预设:跷跷板、天平等
预设:可以摇摆、有一个横着的物体,有一个支撑点中心等 【展示杠杆】
1. 提出相似的物体
2. 寻找共同特点
3.引出主题
像这样一类的物体,我们在科学上把它们称为杠杆。 从学生见过的物体入手,找到这些物体的共性,初步认识杠杆的特点。
体验杠杆,构建平衡 学生观察并回答
杠杆平衡;怎样会平衡,怎样变得不平衡;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重新恢复平衡。
通过观察杠杆状态的变化,得出一致的结论。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说说自己的依据。
学生课堂中尝试各种方法并记录展示 1.当支点在中间时,讨论杠杆的不同状态。
【总结】只要两边方块数量一样,并且离支点的距离也一样,杠杆就能平衡。
2.如果两边方块数量不一样,还能平衡吗?
活动要求
① 支点在中间,对其颜色。
② 两边的方块数量不一样。
③ 记录方块的数量和位置。
④ 把记录单贴到黑板上。 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轻而易举的就能解决几个问题,这个概念在学生的脑袋里是非常清晰的,这些现象他们也非常熟悉。这就为后来打破他们固有认识起到了铺垫作用。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聚焦一个点解决问题,解决后找到突破口,再建立新的平衡。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可以明白,移动重物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平衡。
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提醒学生边贴边整理班级的记录单,适当的归类。
学生描述自己的方法,并说明自己的理由,不断找出与其他小组的共同点,达成共识。 1.归类整理记录单
2.学生描述自己的过程
3.提出问题,学生判断分析
4.得出一致结论。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习惯,同时给予一点时间观察其他小组的成果。在充分的体验之后,他们对于移动重物会有很深的认识,通过自己的梳理,总结出规律。
拓展巩固,探索新知。 预设:移动支点。 1.巩固概念,解决问题。
2.提出新问题,讨论方法。
3.学生实验,汇报成果。 先是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当物体被固定之后,就产生了新问题。之后实践,获得新知。提升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总结延伸 学生说说今天知道的杠杆的“秘密” 1. 总结杠杆的秘密
2.回归生活,继续探索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杠杆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