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漫长的努力,终于在今天这第二次科目二考试中一把通过,可是,这已经是我第五次来到邙山考场了(两次模拟两次考试、一次缓考)。
一、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感觉像是老生常谈,实际上大道往往至简,非得在具体事情上磨,体悟才透彻。在第一次科二考试中,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不仅在驾校中投入大量时间提高技术,而且提前到考场模拟、用考车反复熟悉手感,甚至在入梦和梦醒时分都在回忆细抠侧方、半坡、弯道、直角、倒库的各个要点和注意事项。
但是,没想到,挂在了很少人挂的半坡上。
根源在于,前面的人拉了手刹,而我在在当时,对于“手刹”仅知道它在哪。即使是考前两小时好友跟我讲了科二的注意事项并提醒了“手刹”这回事,还讲当时考试时候有人也是第一把挂在半坡,后来发现是手刹没松,及时调整后第二把就通过考试的故事。
但我依旧不知道手刹如何使用!而且在通过最难的倒库和侧方之后,我居然挂在平时很擅长的坡道起步上,更为可悲的是,当时我在半坡上,上不去也下不来,上不去是因为手刹拉着,一松离合就熄火,下不去也是因为手刹拉着,不会溜车。那十几分钟就滞留坡道,也没有工作人员来“解救”,我自己更是满头大汗、心慌不已,后面考试车辆也是频频鸣笛。最后我想了想,就挂上倒挡直接从坡道“溜”下来。第二把,同样地挂在半坡,只不过我停止挣扎,立马倒挡下来。
其实,我在第一把挂的时候,仔细查看了仪器,看到有个红色的戴圈感叹号。之后下来之后的交流,才发现那就是“紧急制动”,也就是俗称的“手刹”。
原来,很多时候就是你最放松的时候,或者你没有意识到,或者你意识到却不会转换和解决这些细节导致了最后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说实话,如果仅仅以“应试”为目的的话,教练是教的非常好的,但如果仅仅以“应试”为目的,那么将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因为可能我们在“应试”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提到过“手刹”这类似的事情。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自己。不会灵活运用知识,如果能把知识活学活用的话,那么红色带圈感叹号是不可能难住科目一满分的选手。如果平时的练习中能够给自己制造不一样的环境、遭遇各种问题,可能会更加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归因应在自身。
二、急流勇退还是激流勇进?
又练习近两周时间,再次踏上考场,只不过这次考试实在是出人意料。从上午七点半一直等到中午十二点才通知进入考场,而且换了场地、换了考车,原因是驾校考车不合格。主管说,让我们去看下场地看下车,决定是否继续考试,但全体四十名考生需要拿出统一意见:要么全考,要么全缓考。由于大家都是请假练车、考试,耽误不起,遂决定全体考试。但是当前面20名考生只有第20名考生1人通过,全场都弥漫着负面的情绪,很多在诉苦和埋怨。
这时候那个主管又过来了,让我们剩余的人做出选择,是考还是不考?大家的意见是撕裂的,考和不考基本是**开,我犹豫不决。后来最具实力的选手考试也挂了之后,我们一半人选择缓考。
激流勇进还是勇退,特别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度,当时我的“过度练习”比重尚未让我达到可以应付任何突发状况的地步。当时在想是上去给教练争光,顺便锻炼自己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还是选择急流勇退,保留实力,节省时间(挂一次十天后才能约考),多加练习,内心不可谓不焦灼。最后,还是继续回去练习的想法和概率统计战胜了上去尝试的想法,灰头土脸地回去苦练基本功。其实,我很自责,但也很庆幸,因为激流勇进尝试过很多次,但“急流勇退”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三、成功就是努力后的顺其自然
昨天考场模拟,今天考试进行。在经过一星期的苦练之后,今天三进考场,可以说是从容许多,但开考前5分钟,还是不由自主地紧张。在半坡中踩刹车时候,左腿居然不自觉的发着抖;过弯道时候,脑袋空白了两三秒,凭着“过度练习”带来的下意识工作才勉强通过;最后一站是最难的倒库,在非考试区域,我足足停了一分钟去回想倒库的细节并调整呼吸,才考倒库。最后顺利过关。下车见到同伴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象中地那么喜悦,只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教练的责骂不是白挨的;连续练车,双臂和脸部黝黑,汗水不断流淌,现在宛如一块行走的黑炭······
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需要极大的修为和定力,不以物喜可能还能克制,不以己悲与我来说更难。但不论如何,从已有实践经验来看,我还是深信“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所有微小努力都不会白费)”,絮絮叨叨,浪君时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