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教育的目的》“智力的培养”有感
龙峰实验小学 李定
今天,捧起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打开“智力的培养”这一内容,被吸引住了。关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智力的培养”,学习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许学生对我们现在讲的某一道题在多年以后,已经是模糊一片,但是做题的思维痕迹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下,慢慢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就是后来在从事工作中,自然而然应用的,这就是学习的价值体现吧。带着我个人的感悟,我认真读了这一内容,与大家分享。
智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方面,着重于理论兴趣和实际效用的结合——不管你向学生灌输什么细节,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正好遇到这个细节的机会微乎其微; 就算他真地遇到了,他可能早已忘记了你教给他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一些一般原理,这些原理能够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具体细节中去。在随后的实践中,人们可能已经忘记具体的细节是什么,但是,他们潜意识里的叛断力会帮助他们把这些原理用于当时的即时情况。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就会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你所需要的那些细节的知识就像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你偶尔需要的,都能在任何参考文献里找到答案。大学的功能在于使你能够摆脱细节而保留原理。当我说到原理的时候,我甚至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一个真正沉浸到你骨子里的原理与其说是一种正式的语言阐述,倒还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成了大脑对一些恰当的刺激的反应方式,这些刺激具体表现为一些例证性的情况。没有人在面对某种情况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会清晰地、有意识地出现在他的面前。智力的培养无非就是人在执行某个活动的时候,大脑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进行运转而已。学习常常被比喻成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在注视着我们读过的所有书本翻开的书页,当一个时机来临时,我们选取适当的那页,对着世界大声朗读出来。
幸运的是,实际情况与上述不成熟的想法并不矛盾;因此,纯粹的知识和专业成就的获取之间的对立,应该没有我们用一个错误的教育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那样严重,显然要轻得多。我用另一外一种方式来阐述我的观点,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知识,而是力量。大学的职责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
怀特海还向我们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怀特海反对教学中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是呀,想想现在的小学生周周考、月月考、期期考,教体局再统考除了分数还是分数,难道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的人们不觉得累吗?他们能否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