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1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集体备课教案(8课时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20:0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新版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

2.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20:05:16 | 只看该作者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习: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20:05:42 | 只看该作者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 )个( ),个位上的()表示( )个( )。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突出加几和加几十的区别,加强旧知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学习的迁移思想的渗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对不同算式进行计算时,熟练掌握算法,在比较中有助于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的形成。】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    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生的情感体验,无声把所学知识渗透并延伸到游戏中。】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20:06:10 | 只看该作者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9+8=    35+20=   4+7=    32+5=
20+78=    3+9=    4+71=   32+50=
  (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
  (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
课件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
(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
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
  (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
  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
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
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
  板书算式:24+9=
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 “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
  (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
  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
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
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
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
方法五:24加10再减1;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
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
  (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
(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
  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
  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
  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
  (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
  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
  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
  (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课件反馈。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习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专项练习,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
  (课件出示)
  (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
  (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解决问题。
  教材66页第4题。
  【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20:06:40 | 只看该作者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熊 玮(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20:07:04 | 只看该作者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熊 玮(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  59-9  87-5
第二组:18-9   16-8  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  )=       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  )=       3(8)-7=
24-(8  )=       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知探究  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    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 )和(  ),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     50-8=
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20:07:29 | 只看该作者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6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吴 琦(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   )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   )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            (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  10–5=5(个)      (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 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     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   )=15      (   )-30=52
  教师:“10+(   )=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   )=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 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6: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