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第6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吴 琦(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 )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 )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 (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 10–5=5(个) (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 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 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 )=15 ( )-30=52 教师:“10+( )=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 )=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 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