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文章 童年的任务,学会独处安静绽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22:2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周末的晚上,好友丽然打来电话,说起上二年级的儿子童童,她充满了焦虑。自从童童上小学后,丽然经常接到老师电话,说童童坐不住,作业写一点就开始走神。其实,即便老师不说,丽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
    上小学前,童童的生活很“精彩”,他被妈妈拉着像是赶场子一样,到各种各样的场所、活动中体验,用妈妈的话说,就是要增加见识,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培养社交能力。我曾经提醒过丽然,对孩子来说,活动不需要太多,如同一棵嫩芽,给他过多的养分,他也吸收不了。但她不以为然。
安静下来,滋养心灵
      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接触了很多家长和孩子,我发现,对孩子来说,在培养他“向外发展”的社交能力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培养孩子“向内探索”的独处能力;相比那些丰富的见识和体验,在当今这个时间不断被碎片化的时代里,独处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当时6岁的窦蔻出版了长篇小说《窦寇流浪记》,成为当时的媒体红人,如今在美国留学,依然创作不断。我第一次见到窦蔻妈妈时,就被她那双孩童般清澈的眼睛所打动,已经人到中年的她眼睛里没有一丝陈杂,异常明亮又干净,从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个丰富而宁静的内心世界。
    窦蔻在成长中,跟随打工的父母搬过十几次家,但无论搬到哪里,父母始终为他营造出一份宁静的空间,让他读了大量的书。窦蔻出版第一本书后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短短几个月内,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百余家媒体先后对他进行了采访;窦蔻父母每天也接到数不清的电话、来信请教如何教育孩子。为了让窦蔻能在安静的环境下写书,他们把家搬到文化底蕴浓厚的洛阳,把他带到宁静的田园山野中独处,这极大丰富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说起孩子的成长过程,窦蔻妈妈说:如果没有长久以来独处的积淀,孩子不可能在年幼的时候就创作出小说,也不可能把这一爱好坚持下来。
    窦蔻在6岁出版了小说之后,有一次接受央视记者王志采访,王志指着他身边一堆书问道:你平常坐在这里读书、写作就不感到厌烦吗?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大多是坐不住的。你为什么能够坐得住呢?
    窦蔻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王志讲了管宁割席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窦寇想要传达的是:能耐得住性子坚持的人,才能做成事情。而这样的认知和坚持与父母从小培养他的独处能力有很大关系。独处,不仅让窦蔻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天赋,在生活能力上也早早地独立起来。他6岁就独自与报社、出版社谈合作,在远行求学的日子里没有再花费过父母一分钱,并保持着精神的丰盈。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物质丰富,信息发达,但相比较信息不够发达、物质相对贫乏的时代,少了一些单纯,多了一些繁杂;少了一些安宁,多了一些浮躁。孩子从这个班出来走进另一个班,告别了这个活动又去赶另一个活动,黄金般的少儿时代就这样不断被碎片化。    其实,童年的任务不仅是向外延展,更要向内积累。一个人只有内在力量强大了,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心灵的滋养,有赖于独处的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需要长期的积淀;这份积淀,始于童年,受益终身。一个能够安静独处的孩子,成年后不会轻易受外界干扰;一个能够享受自我相处时光的孩子,成年后会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世事喧嚣也会留给自己安静思考的时间;而一个在童年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孩子,成年后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淡定,能够安静地独自吞掉苦痛与磨难,安静地与他人分享收获的喜悦,再安静地历练自己,修身养性。
                             独自相处 妙不可言
    独处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在作家莫言身上体现得最为深刻。莫言的小说极富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丰富的想象从何而来?莫言生活的那个环境没有书本和玩具,他孤独地在野外放牛、放羊,独自与天空、飞鸟、牛羊、青草对话,大自然教给了他用眼睛思考,用耳朵阅读,用鼻子写作,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今天,我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何来想象?何来思考?即便偶尔冒出火花,也因时间局促而不够大胆,无法天马行空、任意驰骋。
    独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儒家提倡“慎独”,在独处时能否做到自我完善?在不被监督时能否做到自我管理?一个克制力强的人,懂得自我管理,而不是被他人管理。当我们把孩子安排来安排去,计划来计划去时,孩子一直处于一种被管理状态,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从小习惯了被他人管理,长大后怎么能主动管理好自己?
    给孩子独处的机会,独自干一些事情的机会,独自闯荡世界的一些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做,也许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
    独处的时候,才能找回迷失的自己,跟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倾听自己真实的声音;如此,在做一些选择、面对一些诱惑时,才能很好地把持自己。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独处的能力,他的工作、生活能力无疑会增强;他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就会异常冷静地去思考和解决,而不是事事都向他同人求助。
如何让孩子学会与自我相处
    相对于合群而言,独处并不代表无法与他人融为一体,相反是一种人生修炼的境界。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呢?
    1.空间独处—陪伴但不打扰
    不管你的家庭人多还是少,房间大还是小,要给孩子留出一方属于他自己的空间。那个空间可以是一张书桌、一个玩具角、一个养有花鸟鱼虫的阳台、一面挂满地图书画的墙壁,或一架钢琴、一个书架。孩子回到家可以独自在那一方空间里享受上一些时光。
    给孩子读书的氛围。有一位妈妈,她在家里布置了十几个可以随时看书的地方,上洗手间的时候、躺床上休息的时候、坐沙发上小憩的时候……随处都可以拿到书,一家人处处都被书包围着,各读各的书。在她的一部部剧本不断问世时,她上小学的孩子创作的儿童诗歌也在不断发表。
    给孩子娱乐的空间。有一家人住着不到50平米的小房子,孩子酷爱打乒乓球,苦于周边没有场地,爸爸便想了个办法,每天晚饭后,掀起被褥露出一块床板,床板中间支起一根长木条,搭建成一个临时乒乓球台,陪孩子练球,他们在这个简易的乒乓球台上洒满了快乐。不管我们的家庭富裕还是贫穷,只要用心,我们都可以为孩子创造出一方独处的空间。
    给孩子探索的空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深入观察体验,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发现细微的不同。有一个小朋友,从3岁上幼儿园起,每周都去动物园玩,风雨无阻,三年下来,孩子对动物园里的所有动物都了如指掌,知道哪个动物住在哪个方位,哪个动物有什么习性,哪个动物哪天结婚生孩子,俨然成了一个小小动物学家。据说,《不一样的卡梅拉》的作者正是在农场里待了十几年,长期观察小鸡、小羊后才创作出了这部畅销绘本。在这部作品里,小鸡下蛋、打架、谈恋爱、生孩子……一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个孩子真实的成长世界,都搬进了小鸡的世界里。如果没有这一方农场,没有作者的独自观察,这部作品也许就不会问世。
    现在供孩子们游玩娱乐的场所非常多,很多家长恨不得带孩子把全天下都游玩过,可是这样走马灯似的游玩留给孩子的印象有多深刻呢?内在体验有多丰富呢?
    在创造这些独立空间时,需要保持一个原则—关注但不打扰,陪伴但不打断。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孩子小时候很专注,为什么现在上课总坐不住,做作业时小动作也多,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我告诉他:是家长关注太多了。当孩子玩玩具、写作业时,家长一会儿递水果一会儿忍不住指导,孩子的注意力链条不断被打断,怎么能做到专注呢?
    2.时间独处—每天设定一个不被干扰的时间
    其实,时间和空间是不分家的。如果空间更多地关注于一个场所的话,时间则更加关注一个相对较长的坚持度。每天给孩子留出一段固定的时间,让他做喜欢做的事,并一直坚持,最后你会发现量变到质变的惊喜。
    曾经在主持一次论坛时,我问过在场的家长朋友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你们坚持了10年以上的好习惯有哪些?现场有一位医生朋友举手,自从有了孩子,10年中,他们家天天坚持晚9点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双休  日都不例外。为此,孩子养成了规律的生活习惯,到如今已经结婚生子依然秉承着这样的好  习惯。还有,她每天晚上都要想一个游戏,第二天下班回来教给孩子玩,这一习惯也是坚持10年多,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了识字、算数,  培养了记忆力,后来一路顺风顺水读到博士,现在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留给孩子独处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养成合理规划时间、  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同时也能收获到日积月累  带来的成就感。
    3.思想独处—让孩子自己思考自我规划
    美国著名的散文家、批评家威廉德·莱塞维茨说,如果你想领导别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因为领袖的位置最终是最孤独、最寂寞的,不管你咨询了多少人,你是最后做出艰难决策的人。在这样的时刻,你真正拥有的只有你自己。比起为孩子提供金钱、财富等物质准备,从小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和选择的大脑更为重要。
    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立刻告诉他答案,先听听他的理解;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要自作主张,要先听听他的心声。出门朝左走还是朝右走?去公园玩还是去游乐场玩?去超市还是菜市场买东西?类似这样的选择,由孩子来告诉你就好。被小朋友欺负了,该还手、告诉老师还是忍耐?玩滑梯别人都插队了,你选择插队还是继续排队?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我们可以跟孩子去探讨,探讨每一种选择可能出现的结果,最后让孩子来决定。做完作业,先让他自己去检查;看一本书,跟孩子发起讨论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方法。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学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跟他的弟子交流,从来不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启发他们思考。这种启迪引导方式,我们在跟孩子探讨交流时也可以运用,以建构孩子独立的思维空间,他们在将来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难题时,才会真正懂得“办法总比困难多”,才会有足够多的智慧、足够强的决策力去解决自己的难题,选择自己的未来。
    4.精神独处—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说,一个有安全感的人才能够安然独处。
    安全感的建立首先来自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如此,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刻,孩子的内心也充盈着爱。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很多家长在孩子表现优异的时候容易接纳,在他们表现笨拙、犯了错误时往往做不到。
    有一次,我跟孩子分别报了一个成人朗诵班和儿童朗诵班,每次都是我先陪他上课,然后他再陪我上课。第一次,我看到他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下课就没好气地批评指教他半天。没想到,轮到我上课了,老师教腹式呼吸,别的同学都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了,唯独我找不到,老师不停地帮我纠正错误。一节课下来,我感到万分沮丧和焦虑。回家路上,我特别无助地问孩子:妈妈表现最差,你怎么也不笑话我?孩子没有说话,停顿一会儿对我说:你发音时小肚子没有动,别人肚子都动了!接着,他模仿老师的姿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我。
    孩子的话在那一刻给我平添了许多勇气,  丢掉的信心重新又拾了回来。在看到妈妈表现最差的时候,孩子没有笑话我,也没有空洞地鼓励我,而是从方法上指导我。而我呢?在他表现差的时候,却一味责怪他。孩子是多么包容,他毫无条件地接纳我,接纳我的暂时落后、接纳我的不优秀。那件事给我深深上了一课,以后我不再对孩子想当然地严格要求,而是给他足够成长的空间,用足够的耐心接纳他的不完美。那一课,是任何道理都无法教化的,从孩子身上,我真正学会了什么是接纳。
    这种安全感的建立,更多地还来自自我学习与提升。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想经历和尝试;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难的不是与别人相处,而是与自我相处,与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相处,也就是跟自己的精神或灵魂相处。这个内在的自我大部分时候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生长,我们必须给它以足够的营养。
    比如经常引领孩子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写日记、朗读等,在此过程中,孩子会从书中汲取到力量,会从艺术中触动灵感,会在写作中疏导不良晴绪,会在朗读中倾听自我心声,这样他们的精神世界会非常富足,内心会无比强大,做什么事都会底气十足。
    在给孩子精神营养的同时,自己也要汲取一些精神营养,有所信仰,要笃定地相信自己和孩子,只有我们不浮躁了,我们才不会带着孩子去赶场,才会安静地欣赏孩子蓬勃成长,  同时自己也能丰富地成长。
    独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在于留出一方精神的空间,专心致志地与  自我相处。如此,才会回归生命本真,拥抱真正的幸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