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智慧成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1:3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智慧成语)
(一)指出下列成语中所指人物:
多多益善(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焚书坑儒(秦始皇)
闻鸡起舞(祖逖)  江郎才尽(江淹)   洛阳纸贵(左思)   
三顾茅庐(刘备) 负荆请罪(廉颇)  相煎何急(曹植)   
图穷匕见(荆轲)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  指鹿为马(赵高)
韦编三绝( 孔子 ) 才高八斗( 曹植 )   春风得意( 孟郊 )
望梅止渴( 曹操 )  字千金( 吕不韦 ) 东山再起( 谢安 )
约法三章(刘邦)   胯下之辱(韩信)    投笔从戎(班超)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霍去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二)成语典故知识填空
1、成语“滥竽充数”故事中喜欢听合奏的君王是( 齐宣王 )。
2、成语“囊萤夜读”讲的是( 晋 )代书生车胤勤奋读书的故事。
3、成语“举案齐眉”故事中书生梁鸿的那位贤惠的妻子名叫(孟光)。
4、成语“梁上君子”意指( 小偷 )。
5、成语“负荆请罪”出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1、直接了当(    )2、换然一新(   ) 3、道貌暗然(    )
4、既往不究(   ) 5、五体头地( ) 6、礼上往来( ) 7、陨身不恤( ) 8、震聋发聩( )  9、为富不人( )
10、趋之若骛( ) 11、脍灸人口( ) 12、待价而估( )
13、如火如茶( ) 14、因地治宜( )  15、推心至腹( ) 16、纷至踏来( ) 17、原形必露(  ) 18、谈笑风声( )  19、委屈求全( ) 20、金壁辉煌( )
1、直接了当(截) 2、换然一新(焕) 3、道貌暗然(岸) 4、既往不究(咎) 5、五体头地(投)  6、 礼上往来(尚) 7、陨身不恤(殒) 8、震聋发聩(振)  9、为富不人(仁) 10、趋之若骛(鹜) 11、脍灸人口(炙) 12、待价而估(沽)
13、如火如茶(荼) 14、因地治宜(制) 15、推心至腹(置)16、纷至踏来(沓) 17、原形必露(毕) 18、谈笑风声(生) 19、委屈求全(曲)20、金壁辉煌(碧)
(四)在括号里填一个成语,作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热锅上的蚂蚁(火烧火燎)      军事论文(纸上谈兵)   
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月亮里的桂树(高不可攀)       铁公鸡(一毛不拔)
擀面仗吹火(一窍不通)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青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山头上搭戏台(高高在上)
(五)反义词组成语:
仇深似海,恩重如山   一贫如洗,腰缠万贯   虚怀若谷,自命不凡
万古长青,昙花一现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墨守成规,通全达变
独占鳌头,名落孙山    谦让未遑,骄傲自满   数典忘祖,饮水思源
同舟共济,朋比为奸    金瓯无缺,半壁江山   三三两两,千千万万
冲锋陷阵,畏缩不前    三顾茅庐,毛遂自荐   积劳成疾,尸位素餐
同流合污,一尘不染    知难而退,勇往直前   喜形于色,愁眉苦脸
坚持不懈,一曝十寒    因地制宜,舍近求远   力所能及,勉为其难
数米而炊,日食万钱    饥肠辘辘,大腹便便   正颜厉色,嬉皮笑脸
口若悬河,沉默寡言   从善如流,固执已见    助人为乐,袖手旁观
四海升平,天下大乱   横征暴敛,解民倒悬    摇摇欲坠,安如泰山
执迷不悟,改过迁善    翻然悔悟,怙恶不悛   大手大脚,精打细算
(六)成语比划猜
注:同组队员一人比划一人来猜,比划的人可以动作和语言提示,但语言中不可出现成语里任何一个字,如出现则题目则题目不得分。
闻鸡起舞、四面楚歌、司马昭之心、画饼充饥、老马识途、风声鹤唳、愚公移山、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怒发冲冠、惊弓之鸟、精卫填海、三顾茅庐、贼眉鼠眼、对牛弹琴、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打草惊蛇、青梅竹马、亡羊补牢、鹤立鸡群、狼心狗肺、猴年马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3: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