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知识与能力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游记,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课前导学
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向地理老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向语文老师请教,排除课本中所引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情况。
教学渗透点
阅读课文中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的资料,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资源
1.物质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资料、历史网站、与本课有关的当地的历史遗迹。
2.人力资源:本校历史学科的教师、语文教师、地理教师等,校外的专家、教师等,还有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复习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已学过明朝的建立以及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今天谁愿意当小助教来帮助大家复习这些内容。
教师对小助教和同学们的表现做出评价。
教师选取学生收集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部分资料导入新课。
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当老师的小助手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家复习。如:展示提纲、提问、竞赛等。
记录员做记录。

小组长向老师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

教师可聘请若干名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简称助教。有的负责检查学习用品;有的负责监督课堂纪律;有的负责记录课堂发言情况;有的负责检查作业;有的当小老师帮助同学复习、预习、学习、总结等。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教师向学生提问:下西洋的郑和是谁?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郑和的生平。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经过明初劳动人民三十余年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这为开展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加上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都为日后的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明成祖派郑和到西洋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有人认为明成祖欲向海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教材认为是为了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教师边向学生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边用多媒体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条件和原因。


各组组长把小白板送到台前向全班展示。


学生在地图上描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每组成员均担任一定的职务。有小组长、记录员、计时员、噪音控制员、发言人等。
教师巡视各组的讨论情况。教师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与鼓励。
让每一名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
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动员学生来自制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有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人。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多丈,能容一千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教师出示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郑和七次下西洋输出和输入物资统计表等。请学生来品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

1492

船数

200多艘

3

航船大小

长151.8米

长24.5米

随航人数

27800

88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作简单的小结:
第一,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的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他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可企及的。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发现新航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半个世纪以上,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郑和航海的壮举不但未能像哥伦布等人的航海那样导致地理大发现的结果,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第二,郑和远航各国,不仅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而且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仅1423年就有16国使节,率1 200人,随郑和来华。
郑和下西洋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明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遣使四出,广加招徕,努力加强与周邻各国的正常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实行严厉的海禁,不许私人出海贸易,也不准外国人来华经商,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由学生来翻译教材中所引的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一段文言文。

选几个学生来介绍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风土人情。


学生阅读教材的大字、小字及插图,并结合教师补充的材料来全面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发言提纲,再由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

既要认识郑和航海的进步性,也要认识其历史局限性。

结合课文的文字以及插图《榜葛剌国王用大象将明朝使臣接到王宫》,从中外交往频繁、使节级别提高、交往扩大等方面,来认识郑和下西洋确实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应初步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

为避免学生发言的盲目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选择几名学生边指地图边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来向全班作介绍。教师到各组巡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与个别组的讨论。
教师可以先把各组小白板所列内容进行比较、归纳,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与全体学生交流。

七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般喜欢直接到教材的大字部分去找答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不要养成盲从书上找结论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各种材料。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重点突出它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没有对郑和下西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从教学实践上看,表面上突出了爱国主义,实际上却会产生负面效应。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提供较全面的资料,让学生全面、正确、公允地评价郑和远航,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评价偏颇,而潜滋暗长的虚骄之气对学生思想的侵害。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所以祸害不大。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另外东南沿海的奸商土豪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患日益严重,沿海数千里同时告急。嘉靖中期以后倭寇攻陷州县,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掠夺奴役人口,危害极大。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地方官无力还击,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让小助教上台来讲述。
3.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

学生讲述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山东东牟人。自幼痛恨倭寇横行。十六岁时曾慷慨赋诗说:“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立志保卫海防。”他被调入浙江后,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戚继光到任后,解散毫无战斗力的旧军,从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中招募新兵严格训练。戚继光根据江南地多沼泽,不便像北方那样“方列并驱”,并结合倭寇惯于以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战阵,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这支新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名声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4月,倭寇数千人,驾一百多只战船,进犯台州地区,大肆掳掠。戚家军闻讯,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皆捷,全歼敌人。从此驰名远近,倭寇闻之丧胆。台州九捷对于平定浙东倭寇起了关键作用。不久,浙江境内的倭寇被迅速荡平。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本目内容学生应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情况和结果。教师应向学生讲清:


第一,倭寇的由来和危害。


第二,戚继光在浙东抗倭的活动。第三,戚继光在福建广东抗倭和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


上台来讲述的小助教课前一定要有所准备。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写出的澳门的历史情况,有的放矢地介绍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居住权的历史。
自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相继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国内疯狂剥夺小生产者,使之成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在国外强占殖民地,野蛮掠夺,使资本源源不断地输回母国。在这世界形势的新格局中,封建中国的明王朝也面临着一种外来的火与剑的威胁。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写出的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情况,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讲述这段历史。


如果学生对“七子之歌”比较熟悉的话可以一起来唱。

学生对澳门回归的情况有一定的印象,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优化本目教学。
适当地介绍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一个整体观。
唱歌可以渲染课堂气氛。采用独唱、合唱的方式都可以。

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是葡萄牙。1511年,武装占领满剌甲(今马六甲),作为侵略的据点。1517年,葡萄牙八艘炮舰串入我国领海,炮轰广州,盘踞珠江口的屯门岛,劫掠商民,遭到广东军民的反击。此后,葡萄牙殖民者伙同倭寇经常出没于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烧杀劫掠。1553年,他们利用广州重开海禁的机会,贿赂买通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取得合法通商资格。又诡称商船遭到风暴袭击,以晾晒货物为借口,霸占不去。1573年,他们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做教材的“活动与探究”。

本目内容教师需讲清:被葡萄牙攫取的是澳门的居住权,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小结
由小助教上台小结新课,并带领大家复习新课。
课后作业
写一篇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舰队下西洋”。
教师把写得好的作文在“历史留言板”上展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