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7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一个和“抽象化”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即“具体化”的方法。将概念具体化,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可以以形象激活思路,激发感情,可以为论证提供形象化的例证,一篇习作《挑刺小议》,其论点是“我们要赞美‘挑刺’的精神”。文中首先明确“挑刺”的含义,便是敢于向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接着便联系实际,将“挑刺”这个概念具体化,指出工厂里的检验员检验产品,我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进行抵制、批评,都属于“挑刺”,齐威王听从邹忌的意见,便是请人家挑刺,果戈理写好一部作品,总要请他的朋友、诗人茹科夫勘探基给他“挑刺”。这样,使读者对“挑刺”这个概念形成具体的印象,由此生发出种种议论,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相反的,一些同学不懂得运用将概念具体化这种思维方法,概念在他眼内只是一个干巴巴的字眼儿,他在写作中思路肯定“活络”不了,即使挤点什么东西来,仍然是干巴巴的。
第八,以概念分析为主,还可以形成一种文体,就是所谓“阐释性议论文”,比如《鲁迅的精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都属于这种文体。当然这类文章中还必须运用其他一些思维方法。
如何提高对概念的分析能力?一是要学习一些基本理论,以提高理论水平。比如“意志”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学生只知道它含有“坚持、有恒”之类的含义。如果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就会懂得优良的意志品质应当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自觉性。如果知道了“意志”具有这些内涵,分析时思路就会开阔得多。二是要密切联系实际。概念本来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学生掌握概念主要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是从书本到书本,往往理解、感受都不深。歌德说过:“理论是干枯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话不是要我们轻视理论,而是要我们重视联系现实生活。
实际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要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我们的感情,给文章注入生气。比如《谈爱国主义》,如果一味作概念的分析、推演,而不联系历史上许许多多爱国志士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文章不免会大煞风景。最后,要提高分析能力,关键还要养成“多思”的习惯。否则即使学了一些理论知识,仍然是“死”的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即使面对丰富多采的实际生活,仍然会无动于衷。
在概念分析中要注意四点。第一,对概念的分析力求准确、严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分析得准确、严密,文章的立论才能准确、严密,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二,对概念的分析,求力丰富而又具有针对性。对概念的分析越是丰富,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认识也越是丰富,这样便为论点的提炼、论证提供了思考的余地。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分析的目的性、针对性。只有明确了分析的目的,才能确定哪些地方要多加分析,哪些地方只须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一般说来,在初步构思阶段,可以尽可能多方面地思考,在明确论证中心以后,概念的分析就要考虑如何为论证中心服务了。第三,要注意辩析概念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有时几个词语可以表示同一个概念,比如“脚踏车”、“自行车”;有时一个词语又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概念。一个词语有它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它们往往表示各不相同的概念。写作中既要保持概念内涵的一致性,防止偷换概念;又要适当运用词语的多义性,使文章增添一点灵气(比如说明文《死海不死》中的“死”字。)
[例文评析]
谈择友
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与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琳衡·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时烦燥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于是,狮子就会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时友好往来,而且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且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