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组 王珍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目的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
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6.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7.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1.
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
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
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
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9.
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
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六、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操作、观察、时间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家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5、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6、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8、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
教学安排
单
元
| 教
学
内
容
| 课
时
| 一单元
| 数一数
| 1课时
| 二单元
| 比一比
| 1课时
| 三单元
| 分一分
| 1课时
| 四单元
| 认位置
| 1课时
| 五单元
| 认数(一)
| 10课时
| 六单元
| 认识物体
| 2课时
| 七单元
| 分与合
| 6课时
| 八单元
| 加法和减法
| 21课时
| 九单元
| 统计
| 1课时
| 十单元
| 认数(二)
| 5课时
| 十一单元
| 认识钟表
| 1课时
| 十二单元
| 加法
| 10课时
| 十三单元
| 期末复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