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老师教我怎样上好语文课
樊大荣
一九六四年,我高中毕业分配到小学任校外辅导员工作;十年动乱期间又没有学习的机会,我的语文教学业务水平很低。一九七八年,我调到第二实验小学,在领导及同志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在霍懋征老师身边,受到霍老师热情的指教,我和其他青年教师一样,逐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掌握了备课、上课的一些本领。一九八〇年,我受学校的委托,为外省市来我校参观的同志开了十五课书的教学研究课。一九八一年市、区教育局领导来我校全面检查工作,学校领导又让我开课,我教了《一头学问渊博的猪》这篇补充教材。课后,市、区教育局的领导认为:“这节课看出了学生的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强,教师的教学水平较高”。
回顾这两年多自己有所进步的过程,我总忘不了年已花甲的霍老师对我们年青一代的培育。
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记得两年前我刚接过新班的时候,霍老师正返校不久,她除了致力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外,还经常听我们的课,了解我们的情况,与我们一起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子。
有一次,霍老师听我教《群鸟学艺》这课。课后,我觉得这两节课还可以,认为教学的安排是严密的,讲授的内容是准确的。在评讲时,霍老师除了充分肯定我的成绩外,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她说:“语文课上得好与不好,主要看什么?是单纯地看知识讲了多少,还是看学生怎样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当时我很不理解,霍老师解释说:“语文课虽然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就认识而言,记忆是低一级的训练,理解是高一级的阶段,再高一级就是创造性的理解。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理解的能力,这就不能满足于老师讲多少,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具有独立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聪明,成为一个会观察、会思维、会想象的学生了。”
为了更好地使我们明确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霍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听她的课,同我们谈她自己的经验体会。在霍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也努力摸索着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语文教学逐步有了新的起色。
要把力量用在备课上
霍老师常说:备课是上课的先导,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把力量用在备课上。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把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备课为课堂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积极思维、由浅入深地认识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叶公好龙》这则寓言,讲的是叶公表面上喜欢龙而实际上怕龙的故事,讽刺了那种装腔作势、表里不一的虚伪态度。
我第一次备课时,准备按照课文的层次,逐字逐句平均用力地去分析,然后让学生总结寓意的办法进行教学。
我带着写好的教案去请教霍老师,霍老师看了以后问我:“如果学生总结不出寓意怎么办?”我说:“那只好老师讲了。”霍老师说:“问题就在这里,如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这一点还要好好考虑。”
经过霍老师的启发,我第二次备课分析了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为这课书的字词难度不大,一般地理解故事内容也较容易,难点是总结寓意能否准确。
怎样突破难点?我考虑学生对课文介绍的叶公喜欢龙的一段一定很感兴趣,而对后文叶公逃跑了会有疑问或根本不理解,因此我抓住“好龙”与“怕龙”的矛盾,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深思,于是备课时我抓住两点:
一、除了书上写的叶公喜欢龙的地方之外,还充分利用插图来加深学生对叶公好龙的印象,因为图上还有许多刻有龙的物品,学生对叶公“好龙”的印象越深刻,后文真龙来了叶公吓跑了才能引起更加深刻的思索。
二、当真龙要来拜访叶公的时候,让学生合上书本想一想,叶公该会怎样招待真龙?目的是为后文叶公逃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为给学生突破难点搭一座“桥”。按照这一修改了的教案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读书时绘声绘色,寓意也很自然地总结出来了。学生反映很好,自己也觉得满意。我深深感到霍老师说的要把力量用在备课上,确实也就是把劲使在刀刃上。
提问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过去,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提出问题,没有学生举手,只好自己回答。可是听霍老师的课却完全两样,霍老师提问以后,学生十分活跃;不但积极举手,而且发言还有创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霍老师告诉我: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就要动脑筋,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如同大海捞针,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也是一种学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按照霍老师的指点,我在实践中做了摸索,效果是较明显的。例如,我讲《狼牙山五壮士》这课书的后一部分。课文写的是五名战士完成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之后跳下山崖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如果提出“战士跳下山崖表现了怎样的品质”这样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提出问题容易概念化,学生的思维不容易活跃,我没有这样提。我说:“战士牺牲前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谁想一想战士们这时在想什么?”这是一个富有想象性的问题,同学们思维十分活跃,讨论可热烈了。有的描摹了五壮士对党对人民诚挚的爱;有的刻划了战士们对敌人强烈的恨;有的想象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思想境界;有的叙述了五壮士牺牲前对于“我们必胜、敌人必败”的坚定信念……同学们互相补充,不但对理解英雄的崇高品质在全文结束时有进一步的升华,使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高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事实表明,学习霍老师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提问,课堂效果就会完全两样。
霍老师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她对我们年轻教师的培养又是精心、无私的。她身体不好,但她常放弃休息时间,带着病痛给我们讲授教学上的各种问题;我们遇到困难,甚至教学失败的时候,她总是热情地勉励我们鼓起勇气,努力向前;她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为培养祖国的花朵、为使我们年轻一代迅速地成长而不知辛劳地工作着。霍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选自《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