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1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4: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解析



赵磊



一、课文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



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全文两部分,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前两句话。第一句概括点明全文内容。第二句补充说明第一句。这两句是这篇消息的导语部分,下文是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以时间之短、人数之多,突出我军进军神速、所向披靡的气势。第二层讲西路军渡江情况,先从时间、地点、已渡人数、全部渡完的预计、占领的阵地、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叙述基本情况;再交代敌情,“纷纷溃退”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竞相逃命的狼狈相,“毫无斗志”说明其原因;然后自然引出一段议论,从敌我两方面透辟地分析人民解放军神速突破“固若金汤”的长江天堑的原因,揭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向的关键。



第三层叙述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先承上文给敌人一个辛辣的讽刺,接着概述基本情况,接下去写敌情和战况,指出“此处抵抗较为顽强”,但也只经一整天激战,一切抵抗之敌便被“歼灭及击溃”,最后一句写出战斗发展情况,给人以极大希望和鼓舞。



整篇作品结构严密,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导语总述概况,主体按渡江地点方位的不同,分中、西、东三路叙述。分述时,对于先后详略,考虑周密。结构的严密还表现在衔接自然、过渡巧妙上。



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传神抒情,堪称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写中路军渡江,用“突破”一词十分精确,因为是首先渡江,打开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是贴切的,如果去掉,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敌军就被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本文用词富有变化,常用四字短语,如“百万大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等等,使文章显得感情鲜明,气势雄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准确简洁地报道战略决战阶段中原地区最新战况,展示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南阳的又一伟大胜利。



作者高瞻远瞩,综观全局,分析形势,阐释原因,预计战事。因而新闻写得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增加了革命群众的胜利豪情和信心,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士气。



正文第一句为导语,简述我军胜利解放南阳,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等主要内容。导语部分是对标题的进一步扩展,又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引起读者思考:南阳为何如此重要?为何守敌会不战而逃?领起下文主体内容。



主体可分为四层:首先从历史上交代南阳重要的战略位置,这三句为插叙内容,又交代蒋于此排兵布阵的目的是阻遏我军向南发展,并且曾努力坚守南阳,又被迫放弃。这一层从敌方分析放弃的原因。第二层交代去年七月我军恢复建立新根据地,扩大老根据地,中原军区与华北军区联成一片,武装力量也壮大了,此中充分表现出作者胜利的激情。特别是从白崇禧的那句话引出了“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我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第三层交代纠正“左”的错误,实行正确的社会政策和财政政策,联合中立社会阶层,孤立敌人,使敌人弃城逃窜。以上内容都是在阐释导语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第四层是对未来战事的预测,坚信在我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襄阳不久也会解放,并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预指出王凌云的命运。



这则新闻写于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不仅报道了南阳解放的消息,而且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行文纵横捭阖,充分表现出反动军必败、解放军必胜的大好形势,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链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面对着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放出了和平谈判的烟幕。中共中央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同意和谈,并表现出了真诚的愿望。但是,谈判持续到4月20号,国民党政府却断然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为了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名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根据这一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乘风破浪,分三路强渡长江天堑,以摧枯拉朽之势,粉碎了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这天,《人民日报》号外刊登了南京解放的消息。毛泽东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看完报纸,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又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气磅礴豪情四溢——重读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胡先山)



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艺术大师,柳亚子先生曾称赞他“才华信美多娇”。他的文章不仅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而且气势非凡,就连一则简短的消息也写得豪情万丈,雄浑有力。重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再次被那宏大的气魄和昂扬的激情感染。



激情四溢的数字。数字原本抽象而枯燥,毛泽东在这则消息中却能赋予其鲜活的灵性,使之迸发出震荡山河的艺术魅力。具体地讲,数字可分为三类:①写人民解放军数量的,如“百万大军”、“该路35万”、“我东路35万大军”等;②写战线长度的,如“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③写渡江时间的,如“20日夜起……24小时内”、“21日下午五时起,……余部23日可渡完”、“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余部23日可以渡完”。这三类数字有机结合在一起,则具有了一种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战线如此之长,时间如此之短,军队如此庞大,进兵如此神速,恰好突出我军渡江作战的摧枯拉朽之势。非胸伏百万雄兵之人不能出此语!



颇具雄风的选词。首先是节奏相似的短语并列连用,如写我军是“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这些短语四字一句,成双成对,形成鲜明而轻快的节奏,与我军夺取胜利的豪迈之情相吻合。



其次是显示辉煌战果的动词,如:“突破安庆、芜湖线”,“已占领贵池、殷家汇……”,“正向南扩展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等,这些动词干净利落,很好地突出了我大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进攻态势。



再次是极具表现力的副词和形容词,如“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业已切断……”,这些副词似乎也具有了激动人心的魅力。写国民党广大官兵则说“一致希望和平”,“都很泄气”;写反动派则说“不起丝毫作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这些词语既有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准确判断,又有对一小撮反动派逆潮流而动的辛辣嘲讽。



巧妙连用的地名。内涵本很单一的地名在毛泽东如椽巨笔之下也能让人颔首称道。“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这些并列连用的地名,读起来轻快而连贯,形成一种迅疾的语势,它们一方面交待了我军实际进展情况,更重要的是以那迅疾之势突显出我军攻城拔寨、无坚不摧的气势。



这则消息虽不是宏篇巨著,却也堪称精美短章。毛泽东极富气势的语言熔铸了他那非同凡响的领袖气质,也显示了他驾驭语言的娴熟而高超的技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



赵磊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特点;培养阅读,写作新闻的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通过活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感受文章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感情色彩,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和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欣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新闻导入。



2.请学生现场模拟播报新闻。



3.师生交流对新闻文体的初步认识。



(二)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



(1)渡江背景介绍。(展示课件)



(2)感受文本,自主学习。学生自由阅读,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



(3)概括新闻内容。



第一种方式: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种方式: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三种方式: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明确:具体详细的介绍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从第三句“20日夜起”开始的。第一、二句是简明概括地介绍,所以应从第三句读起。



(4)通过课件来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学生照图复述



(5)师生讨论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



2.语言品读



(1)探究性问题:把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结合课文“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和“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明确新闻具有真实性。(板书)



(2)揣摩、讨论“胜利”二字的作用,明确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板书)



(3)探究、总结这则新闻在语言上的特点。分组讨论,加以辨析。



(4)有感情地再读全文,边朗诵边体会课文中选用的词语的表现力,出示课件:



找出下列三类词语,分别写在笔记本上:



① 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



② 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



③ 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3.质疑问难,教师总结。



(三)合作探究,拓展阅读



1.当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小组任务)



地图绘制组:绘制出当时的形势图。可参照老师出示的图绘制。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2.当当播音员



思考:如果你来当播音员,该如何处理这则新闻的重音、语调、情感、节奏等。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播音。



重点指导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3.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4.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



赵磊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特点;培养阅读,写作新闻的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通过活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感受文章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感情色彩,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和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欣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则新闻导入。



2.请学生现场模拟播报新闻。



3.师生交流对新闻文体的初步认识。



(二)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



(1)渡江背景介绍。(展示课件)



(2)感受文本,自主学习。学生自由阅读,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



(3)概括新闻内容。



第一种方式: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种方式: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三种方式: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明确:具体详细的介绍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从第三句“20日夜起”开始的。第一、二句是简明概括地介绍,所以应从第三句读起。



(4)通过课件来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学生照图复述



(5)师生讨论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



2.语言品读



(1)探究性问题:把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结合课文“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和“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明确新闻具有真实性。(板书)



(2)揣摩、讨论“胜利”二字的作用,明确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板书)



(3)探究、总结这则新闻在语言上的特点。分组讨论,加以辨析。



(4)有感情地再读全文,边朗诵边体会课文中选用的词语的表现力,出示课件:



找出下列三类词语,分别写在笔记本上:



① 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



② 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



③ 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3.质疑问难,教师总结。



(三)合作探究,拓展阅读



1.当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小组任务)



地图绘制组:绘制出当时的形势图。可参照老师出示的图绘制。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2.当当播音员



思考:如果你来当播音员,该如何处理这则新闻的重音、语调、情感、节奏等。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播音。



重点指导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3.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4.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张 晖



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



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



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对。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生齐:写成新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想不想“一读为快”?



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



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生小声讨论)



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渡江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



生: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 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



师:对。从渡江人数、时间、三路大军都要渡江来看,说得不够全面,但这种积极发言的精神应该发扬。我们再看第一种说法是否准确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七嘴八舌地说: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全说出来,只能简明地说出主要内容。什么人?(人民解放军)多少?(百万)什么事?(渡江)从记叙的要素考虑,他说的这段话还差什么内容没交待清楚?



(生议论纷纷)



生:渡江地点。



师:对。应把渡江地点说出来,地点是记叙的要素之一。谁能把第一种说法改一下?



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师:对。用课文开头的第一、二句话就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以上我们用一句话介绍了全文的内容,又用一段话介绍了全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用几段话说出全文的内容。



(生沉思)



师:你们专注沉思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谁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全部23日可渡完。



师:先看这种说法对不对。



生:这样说只说了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东路军渡江情况没说。所以我认为不对。



师:分析得不错。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为了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说清楚,可以把全文都读了。



生:我认为具体详细地介绍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从第三句“20日夜起”开始的。第一、二句是简明概括地介绍,所以应从第三句读起。



师:同学们同意哪一种说法?



生22: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准确。因为它把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情况分为三层进行了具体详细的介绍,而且没有多余的内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是的。请同学们通过课件3来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生边看展示边默读课文)



师:谁能照着大屏幕复述一下这一部分呀?



(一生复述)



师:首先肯定你精神可嘉,再就是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



师:我们用三种方式介绍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大家应该从中明确以下几点:



新闻要有标题。(板书:标题)所谓标题就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概括一则新闻的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标题是新闻的提要。(板书:提要)



新闻要有导语。(板书: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一小段话,大多是简明地概括出报道的事实或中心。导语是新闻的概述。(板书:概述)



新闻要有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事实的叙述和展开。它要求对所报道的内容具体地述说。(板书:详叙)。



大家记住: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短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同学们抓住了“一个语句”“一段短语”“几段话”这三个要点,就能比较顺利地区分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了。



师:课文开头括号部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在新闻这种文体中叫电头。(板书:电头)电头要交待清楚发电时间、发电地点、发电单位。以上我们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它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四部分。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下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行不行?最好结合课文说明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样改不行。“横渡”是说渡江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胜利”是说渡江已经完成。



师:发言最好是有理有据,结合课文做解释、说明,这样说服力才强。大家考虑一下。(生翻书思考)



生:我认为不能改。因为导语部分用了“横渡”,所以标题也得用“横渡”。



师:能否用这则新闻的内容证明:只能用“横渡”,不能用“胜利”。



生:我认为不能改。因为“至发电时止西路军的35万人已渡过三分之二”,还差三分之一,23日才可渡完。东路军也是23日才能渡完。



师:说得不错。请看课文“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是西路军渡江情况。“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既然至发电时止渡江任务还没完成,那么新闻稿能在标题中出现“胜利”二字吗?



生齐:不能。



师:对。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板书: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之一。



师: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着渡江战役胜利了再发,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



生:不行。因为全国人民正急于了解渡江战役的进展情况,当毛主席及时的把渡江战役顺利进行的好消息告诉全国人民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如果晚发就没有意义了。



师:对。新闻要体现一个“新”字,要及时的把国内外的大事告诉给全国人民。



这是新闻的特点之二,即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板书:及时性)



师:以上我们结合这则新闻研究了新闻的结构和特点。这则新闻在语言上也很讲究,大家分组讨论加以辨析。(师巡回,作点拨指导,略)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读全文,要求大家边朗诵边体会课文中选用的词语的表现力,出示课件4。



生大声朗读,后发言交流,积累展示。



① 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冲破、横渡、突破、占领、扩展、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



② 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



③ 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均、之、亦、甚、为、然、业已等。(词语择要写板书)



师:课文选用词语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情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至于课文使用的少数文言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中,在消息这种文体中,是合适的、协调的,也完全符合40年代末新闻报道使用词语的习惯。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写消息的时候,要注意现在新闻报道用语的习惯,一般不宜多用文言词语。



师:学习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中两方面写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为什么先写我军的情况后写敌军的情况。



师:“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是渡江胜利的主要原因。



生:可以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师:是啊!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军士气,完全合情合理;而且这两个分析还一个详,一个略,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



师: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教学反思



《新闻两则》是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为了让学生学习得主动,又不至于感到重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带一”的策略,即重点讲读第一则,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同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点评



张伟忠 寇祥明



《新闻两则》是经典篇目,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跳出“以教为主”的藩篱,实现“以学为主”的跨越,真正把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就需要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找准契合点,把教学的侧重点从单纯的文体知识的讲解转移到方法的掌握、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上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侧重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采取了讲读和自学相结合的策略,教学过程可总结为四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整体感知。课堂一开始,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倾听和播报当前的几则新闻,使学生对新闻这一文体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初步的认知,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把握,同时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第二个环节是语言品读。通过引领学生探究能否改动标题入手,从语感养成角度,与文本对话,体味文章的语言精华和新闻语言的特点。第三个环节是实践活动环节,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个环节是学生自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实录节选部分为第一、二环节,从两个环节中可以总结出本节课的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学思想。教师从多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情境的创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开展、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对回答问题和质疑问难的鼓励引导等,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又保持了一定的思想紧张度。二是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学生对新闻的要素、结构、语言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在充分接触了文本以后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到的,同时又通过多种实践手段加以强化,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这堂课的合作学习应用得比较成功。教师能够积极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主动引导学生确定问题的讨论方向,譬如:老师提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军士气,完全合情合理;而且这两个分析还一个详,一个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明确了问题讨论的指向,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问题探究,用有效实践诠释了“合作”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6: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