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备课资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10:38
标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备课资源

咏雪









凡是品读《世说新语》这部古典名著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其辞藻的新奇和语言的隽美所吸引,而深深为之叹赏。或称“记言则冷隽玄远”,或称“清新俊逸,咳唾珠玑”……此类赞词在前人论著中俯拾即是。《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特殊声口,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咏雪》



(一)主旨



“咏雪”是一个动宾短语,概述了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咏”在文中是指用诗词等来描写的意思。“咏雪”即歌咏白雪、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但作者却只是冷静地尽一个说故事者的责任,把所有的价值评判都让读者自己去提出,读它的人因此又可以享受到理多“追求自我”“独立思考”的快感,品味其中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生的丰富多彩.



(二)结构



文章第一层(谢太傅……讲论文义)写谢安一家雪日诗会。先交代咏雪的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东晋的谢氏家庭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晋朝陈郡阳夏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短短的十五个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简约之极,古今绝唱。



第二层(俄而……公大笑乐)写谢安出题子侄答诗——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和乐事。这些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一词,谢安的面目气韵,恍忽生动.也可见其融洽,欢快和轻松的家庭气氛。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作者只录下两个:一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十分耐人寻味。



第三层(即而……王凝之妻也)交待谢道韫的后来结局。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世说新语》中富有含蓄之美的语言很多。“含蓄者,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沈祥龙《论词随笔》)作者之所以要“寄言”,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内容和人的思想感情异常丰富、复杂,明言直说往往不能尽达其意。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



(三)延伸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也是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色。纵观全诗,以下几大写作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1.“别具炉锤”——语言的传神美。采用富于当代性的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物的生活形态和思想感情,如谢太傅与儿女在寒雪日,内集议论文义,结尾公大笑乐,片语只辞却展现了谢安一家长幼相集的温煦和乐气氛,读者若坐在他的对面听其侃侃而谈。



2.“纡余委曲”——语言的含蓄美。“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独立思考”。就两人文学素养判断之,据《晋书谢安传》所附之《谢朗传》记载可知,其文学素养并不坏,而谢道韫更以才女闻名于世,由《晋书列女传》中可知,她是一位性情飘洒出尘,而又懂得捕捉韵致的才人。因此,两人在文学涵养上,也无法遽尔论断高下。就谢朗与道韫的修辞技巧看两诗的优劣,两人皆运用了譬喻法中的明喻,使人在恍然大悟中惊佩作者设喻之妙,从而产生满足与信服的快感。但进一步就情境想象力之发挥与辞藻之美化而言,柳絮因风起所唤起的美丽联想,就不是洒盐空中的俗拙所能比拟。



3.“排沙简金”——语言的简洁美。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凝练的。没有凝练,也就没有艺术性。《咏雪》的语言不但隽永传神,而且洗练优雅,简洁明畅,具有不可穷尽的艺术魅力。如“俄而雪骤”这一句仅一个“骤”字却传神地描写出漫天雪花飞舞的动态,真是高简瑰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10:38
陈太丘与友期







(一)主旨



题目“期行”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期”是约定的意思,“行”是出行的意思。“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短文以“期行”为线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这则故事随手写来,质朴自然,辞意隽永,既无堆砌之弊,更无斧凿之痕。



(二)结构



文章第一层(“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先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为故事发展做铺垫。这是下文元方和来客对话的背景,他的父亲与朋友相约而行,但朋友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来。“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也是下文客人发“怒”的原因。全文白描,不加雕饰,显得直切深至,平易近人。吕叔湘先生说:“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笔记文选读》)即指此而言。



第二层(“元方时年七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对话的具体内容。这层对话又可分两小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元方“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言简意深,耐人寻味,写法极其简练。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虽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但语言却冷隽玄远,清婉疏雅,幽默风趣,有着丰厚的情味。



第三层(“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写客人听了陈元方的据理反驳感到惭愧,陈元方也不再理他.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元方“入门不顾”。这应当是客观记叙,从这个叙述中我们看出元方那种对客鄙夷的神情和那扬长而去的神态。“元方时年七岁”,听到别人谩骂自己父亲时那种愤怒神态也可以想象,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顾,这是小孩天真的表现,符合儿童心理。元方虽然年幼,但其言谈举止乃是名士形象,“入门不顾”宛然名士风度.,好一笔传神写照!



(三)延伸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围绕这个核心。短文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丧失朋友。



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两大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语:“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大怒骂其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是无礼”,据理驳斥,辞意隽永。最后写“元方入门而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从其言谈、行事方面跃然而出,读者如闻其声,若见其身。又如:“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这句话虽不无调侃之意但零碎的片断却传神地表达了客人的个性。一两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形象,甚至达到它的内心深处.而人物一刹那的心灵悸动又成为叙事的焦点。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叙事简练。短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琢成分,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的同时逗人遐想。“友人便怒”,“元方入门不顾”等句好似中国画“留白”,等着读者自己想象,去补写他们各自的神态。福勒曾经说:“作为一个小说家,你不必‘填满’整个银幕,小说家的欢悦就在于可以在每一页每一行中留下空白。”?



《陈太丘与友期》正是这样一部处处“留白”的作品。这些“空白”使《陈太丘与友期》的字里行间充满张力,引人遐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10:38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可以视作该书在艺术上的总的特色。



《世说新语》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忿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吃鸡子时“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纳)口中……”,通过几个小动作就把王蓝田的性急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世说新语》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通过管宁、华歆对金钱、对权贵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两人品格的优劣。仅仅61个字,却是有情节、有动作,十分紧凑精彩。



善于把记言记事结合,也是《世说新语》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如《雅量篇》描写晋孝武帝见了彗星后的心情,他深夜入园中对星空举杯祝酒说:“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种行动和说话,把他在见到彗星后故作达观的心理完全表露出来了。又如《贤媛篇》记李势妹在南康公主威胁之下所表现的神态和对话,反映了一个妇女不忘故国的悲痛心情。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其致不穷。”就其中一些优秀篇章的艺术成就说,这评语是确切的。(摘自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10:39
《世说新语》两则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
课型
教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并能联系实际谈谈给自己的启示。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模式
教读
教学方法
引导、自读、讨论、互动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预习要点
通读课文,参照注释,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给“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划分节奏。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两则》。不过,在打开课本之前,要请咱们的同学先说说你对“世说新语”四字的理解。

【自评:学习都是从已知到末知。通过此题,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着意于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去完成文本的阅读。】

二、朗读入课

1.学生个人范读,其他学生听记并指出读音、断句的问题。

2.齐读。

三、提问释疑

1.《咏雪》一文记录了哪一位士大夫的居家生活?还有哪些人物出现在文中?

记录了谢安与他侄子侄女们在寒冷的大雪天里的一次家庭聚会。

【自评:问题由看似无疑可置的文题而发。可却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问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阅读。】

2.谢安,兄子胡儿,兄女,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呢?为什么?请再默读一遍课文,认真思考,再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兄女着墨不多,但因为有了兄子与谢安的陪衬,便如雪中红梅,不彰自显了。

【自评:更多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仅是抛砖而已。当学生能口吐莲花时,做老师的方才是功德圆满了。】

3.诵读《咏雪》,特别是兄子兄女二人的咏雪句,多多诵读揣摩,反复体味一番,然后,请分别谈自已的感受。

文学作品不是刑事侦察,它所绘之物,所描之景应当是来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带给人更多更美好的感受才好。

【自评:一个问题如果只是止于此文此句,其收效不会太大。可如果是从孩子写作态度与价值取向出发,恐怕所获就不光是一个标准答案可以相比的了。】

四、朗诵感悟。

五、板书: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注释,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完成了《咏雪》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运用第一则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自评:教是为了不教。如果真能让学生感受到即学即用的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朗读入课

1.学生个人范读,其他学生听记并指出读音、断句的问题。

2.齐读。

三、提问释疑

1.本则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本文核心事件是元方与父亲的友人关于信用的对话。人物主要是陈元方和他父亲的友人。

2.这对话的性质是什么?讨论还是争辩?所言及的是抽象的信用概念还是具体的事件?

3.对于友人失约,而引发的关于信用的争辩,最终谁取胜了?他是如何取胜的?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能找出一个共同点吗?它又给你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板书:课文结构

陈太丘与友期


六、教师归纳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谢道韫和陈元方都只是与你们相仿的孩子。如果没有谢安下雪天聚儿女论文的薰陶,没有陈太丘日中即行的言传身教,这些聪明的孩子们很可能就沦为平凡。所以,从我这个做老师的角度得到的启示就是:要想让你们成长为大海,我就要先做一条咆哮前突的长江。

七、教学建议

    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学习了《童趣》《论语十则》和《山市》,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些基础。《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是古代志人小说,选入本单元是因其主题与家庭、亲情有关。两篇文言文都很短小,所叙之事有一些意味,语言也较为浅近,适合学生阅读。设计教学时应在前面单元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以读懂和字词的落实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这两篇短文为学生呈现了古代家庭教育情景,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古代家庭教育文化,了解了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这些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两篇短文在文言文中相对比较通俗,所写内容也便于理解,因此,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研讨,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

2.注重诵读和积累。要继续养成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并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要不断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生对两则短文内涵的理解,特别是第一则,可能大多会停留在表层:反映了古代孩子的聪明伶俐。教学时,要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面(即古代家庭教育的层面)去领悟,有意义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同时要力避生硬地把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4.应以此次教学为契机,向学生介绍(推荐)《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另外,还可在学生学习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从《世说新语》中再选取一到两则与课文意味相近的短文,恰当地整合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






听讲、思考









朗读、听记



快速阅读、勾画圈点







互动讨论、相互补充、教师引导

归纳









自由朗读、对比思考、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齐声朗诵。











自读、勾画、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朗读、听记



快速阅读、



互动讨论、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归纳





小组讨论、推举发言



自由发言、相互启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10:39
《世说新语》两则  









师: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两则》。不过,在打开课本之前,要请咱们的同学先说说你对“世说新语”四字的理解。



生:说和语应该都是语言的意思。世是世间的意思,新嘛,当然是新鲜喽。联系起来讲就是……就是……



生:我和他的理解不同,世是世人,说是谈论,新应该是刚刚发生的意思,语是语言。



生:联系起来就是世人所谈论的所说的最新的语言。



师:这理解,我同意。那么,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要把人们生活中的话语记录下来,并结集成书的呢?



生:刘义庆,他是刘宋王朝的宗室。



生:作为王室宗亲,他很有可能是为了刘宋王朝的统治服务吧。



师:是呵,说得很有道理。《世说新语》中的三十六门涵盖了当时士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面貌,通过记录反观生活。鲁迅先生就称其为“士族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两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咏雪》,其他同学仔细听,并跟着他小声朗读。



一生读《咏雪》,其他学生小声跟读。



读毕,其他同学就其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逐一指正。



师:文言文读正字音,还不够,我们还要……



生(齐):注意注释。



师:对!下面请大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全班齐读。



师:刚才大家诵读了《咏雪》,现在,请问大家,《咏雪》一文记录了哪一位士大夫的居家生活?还有哪些人物出现在文中?



生:记录了谢太傅,谢安和他的儿女们在一个雪天的对话。



生:我不同意“儿女”的说法。把雪比作盐的明明是谢安兄长的儿子,把雪比作柳絮的则是他兄长的女儿。



生:我也这么认为。依开篇所说,谢安与“儿女”一起坐在厅中谈论文章,那么,兄子兄女也一定包括在“儿女”之中。所以,这里的“儿女”所指的应该是儿女一辈的人。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词语解释总是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的,尤其是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很好!那么,这三个文中人物:谢安,兄子胡儿,兄女,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呢?为什么?请再默读一遍课文,认真思考,再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



生:是“兄女”。因为本文题为“咏雪”,因而主题也是“咏雪”。围绕此事写到人物有三:谢安是出题人,评判者,并未直接参与咏雪;兄子与兄女都是咏雪的人,只是两人一作比较,兄女的更为传神,兄子的显然就成了陪衬。所以,主要人物一定是兄女。



生:在文中还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确定主要人物是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此句作为全文的结束语,为的是说明兄女身份的高贵。



生:言外之意,兄女如此聪明也就不足为怪了。



师:分析得很好。兄女着墨不多,但因为有了兄子与谢安的陪衬,便如雪中红梅,不彰自显了。请大家自由诵读《咏雪》,特别是兄子兄女二人的咏雪句,多多诵读揣摩,反复体味一番,然后,请分别谈自已的感受。



学生自由诵读。



师:读诗读文,推敲二字切不可少。一番推敲后,咱们可有什么心得?不妨拿出来一起分享分享。



生:兄女的更加精彩。



生:兄子的比喻太浅了,人人都知道,而兄女的比喻要传神些。



生:柳絮轻轻的,飘浮在空中,白白的,很像雪。用它来比雪,比用盐来比雪,更能表现那种轻舞飞扬的感觉。



师:我也喜欢谢道韫的设喻。柳絮,春天。呵呵,冬季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两者是如此的神似。明写冬景,实抒春情,实在是妙啊!



生:嗯,按老师的说法,这就是实则虚矣,虚则实矣。



师:是啊!文学作品不是刑事侦察,它所绘之物,所描之景应当是来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带给人更多更美好的感受才好。好吧,让我们一齐来再次朗读这篇《咏雪》。



全班齐读《咏雪》。



师:好,下面我们运用第一则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一生读《陈太丘与友期》,其他学生小声跟读,同时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读毕,其他同学就其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逐一指正。



全班齐读。



师:本则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本文核心事件是元方与父亲的友人关于信用的对话。人物主要是陈元方和他父亲的友人。



师:嗯,关于信用的对话,真是高度概括的一句话。请问,这对话的性质是什么?讨论还是争辩?所言及的是抽象的信用概念还是具体的事件?



生:友人气势汹汹而来,元方最终入门不顾。两人的对话应该是争论性质的。



生:应该是争论的性质的。友人对人子而骂其父,元方没有理由还会和和气气地与之讨论的。



师:为什么友人会对人子而骂其父呢?



生:友人认为元方的父亲,陈太丘失信了。他们约好中午的,可他来的时候陈太丘却走了。



生:不是陈太丘失信。他们是“期日中”,可后来是因为友人“日中不至”,陈太丘才走的呀。



生:我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嘛。在友人看来,虽然失约在先,可是他只看到“期行”而没有看到后面紧接的“日中”——这一时间限定。



师:呵呵,这就是换位思考了吧?



生:还是老师了解我。



师:对于友人失约,而引发的关于信用的争辩,最终谁取胜了?他是如何取胜的?



生(齐):元方。



生:陈元方指出了友人的两个错误:一是“期日中,日中不至,无信”;二是“对子骂父,无礼”。将友人驳得哑口无言。



师: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事实胜于雄辩。两句话,揭示其行为的性质。请大家再次自由诵读《陈太丘与友期》,并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两则故事中能找出一个共同点吗?它又给你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自由诵读。



生:《咏雪》中的兄女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元方都很小,但两人都非常的聪明。



师:嗯,我表示赞同。



生:我们要别人对自己讲信用,首先要自己讲信用。



师:律人先律已,嗯,说得很好。可是,两则都与信用这个主题有关吗?



生:我们要向兄女和元方学习,努力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生齐笑。



生:其实《咏雪》中的兄子兄女都很好,只是在比较中兄子差了一些。兄子不也是使用了比喻吗?他也找到了相似点呀。



生:故事里面都是小孩子,可他们都人小心不小。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那种对什么都较真的劲儿。



师:同学们都能从自己独有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很好。其实,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谢道韫和陈元方都只是与你们相仿的孩子。如果,没有谢安下雪天聚儿女论文的薰陶,没有陈太丘日中即行的言传身教,这些聪明的孩子们很可能就沦为平凡。所以,从我这个做老师的角度得到的启示就是:要想让你们成长为大海,我就要先做一条咆哮前突的长江。好,今天的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10:39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由于在课前思虑的三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都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解决,所以感觉本课教学效果基本上符合自己预期的情况。



首先,是如何让孩子在初步接触文言的过程中找到自信。本课课文短小而且相对浅显,大多字词理解是可以通过课文下面的注释得以解决的。所以提请学生注意结合注释阅读课文之后,个别的字词,如《咏雪》中的“儿女”,就放手让学生在没有工具书和辅导书的情况下,根据语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其次,是如何处理好这两篇短文的衔接问题。在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让学生去寻找两篇短文的共同点并谈点滴启示的方法,不仅使整节课前后两部分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思考的深度,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裨益良多。



第三,如何把朗读贯穿文言教学始终。文言教学要朗读,可是如何避免形式化的、走过场的朗读呢?在本课教学中,齐读、跟读、默读、自由读,多种形式适时地给予学生以引导,基本上没有让“读”这一环节落空。以朗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相辅相承,感觉学生读进去了,读明白了,读轻松了。



〔点评〕



这节课的教学,教师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积累词语,理解内容,谈谈见解。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诵读,注重学生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的教学完成得很好。但从整个单元教学目标,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这节课又似乎缺少些什么。



这两篇短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浅显,易于读懂,特别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文言文之后。然而这两篇短文收纳在本单元,其意义不同,学生在学习了若干篇反映家庭、亲情的文章后再学这两篇短文,则意义就更不同了。这两篇短文所呈现的古代家庭教育情景,所反映的古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使学生初步感受古代家庭教育文化,了解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这些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