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6-5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师:嗯,故事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依照这个顺序,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达到一个高潮,最后轻松下来。可是,这中间心情回落的幅度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呢?
生:(短暂的缄默)
【王山而点评】
“短暂的缄默”说明学生发生“愤”(思而未得)“悱”(欲言不能),说明设疑有价值(不同于那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伯瑙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蜡烛被吹熄了,我们的紧张的心情轻松下来。可是,雅克的做法却马上被德军制止了,我们的心情还没完全放松下来,就又变得紧张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这里蜡烛已经越来越短,更接近情报了。所以,这里的线画得更高,表示心情更加紧张!
师:谁是这幅图的作者?(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小朋友站了起来)大家说了这么多,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生3:(点点头)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王山而点评】
教师“启”“发”也并没费太大的事:“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
师:看来,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喽。那么,黑板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作品没有向大家介绍。我想征求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假如你们觉得自身还有刚才几位同学没有提到的独特的见解,假如没有了,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好吗?
生4:我还有一点和他们不一样!
师:好,那也请你来讲一讲吧?
生4:我在开始这里多了一个曲折的地方,因为当我读到她们一家都在为维护情报工作,而且德军多次搜查了她们的家,我的心情就不由紧张起来了。
师:嗯,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开始替她们担心了。是吗?
生4:对。还有最后这里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又增加了一个小曲折。这是因为,在课文的最后,当小孩子提出上楼怕黑,请求拿蜡烛时,德国军官要给她讲自身孩子的故事。我觉得这里也令我非常紧张。
师:哦?请你给大家读读课文,然后再讲讲你的理解。
生4:(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家看,文章最后写了,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可见此时已经非常危急了!假如这里杰奎琳听故事,那么蜡烛就很可能会在她上楼前熄灭,引起德军怀疑。假如不听故事,德国军官不同意并且生气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时也非常令我紧张。然后,小孩子说自身头疼,下次再听,骗过了德国军官。
(班级里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师:真了不起。你能够从这样细微的情节中感受到其中含着的意思,并且敢于表达自身的观点,这掌声代表了大家,包括老师对你的赞赏与钦佩!
【王山而点评】
这个环节实质是让学生充沛发表意见,
师:大家看黑板。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曲折能够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示出来吗?我们选取两个片段,男女同学竞赛来读,看看是不是能够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那波澜起伏的斗争局面。
【王山而点评】
这里教师直接说出了“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是交给学生好。学生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身做。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王山而点评】
这几项虽然好,但有难度。
总之,整个片断精彩。
(顺便说一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抓句、抓词,以第二段为例,如抓:……先是……以后又把……最后……)
曾阿牛 简评
从内容和方法两个维度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简评
何以解忧老师贴出了个实录片段,一时手痒,也来说上几句。
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解忧老师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掌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此课教学的描述仍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角度。即,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初读课文”“交流感受”“设计折线图”“指导朗读”“提炼中心”)。尽管里面也有教学内容维度(“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掌握文章内容”“深化感受”“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的描述,但教学内容在描述中并不是自觉而明晰的,或者说是处于从属地位。
个人建议,语文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普遍不够清晰,多从教学方法角度,考虑的多是教的艺术,鲜有考虑教的东西对不对。在此意义上,无妨多从教学内容角度描述。好处很多:防止堕入教学方法的桎梏;知道课上教的是“语文的什么”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等等。
从后面的描述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掌握文章内容”,可视为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点,我称之为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折线图示”实现此内容的战略。
假如不是集中在“掌握文章内容”,而是集中在“深化感受”或“辨析人物品质”上,也不是很合宜的。因为无论是哪个,教学内容难度都偏低。“掌握文章内容”是整体感受文章的一个目标,“深化感受”更不能作为一课的核心,“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示形式可为知识、战略、方法、技能等等。
此课缺少这样的“知识”,就意味着缺少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这样的方法的确是很新颖也很有效果的,因为从实录描述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