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研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示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安排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发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示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自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身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安排作业,积累升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竞赛。
回复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 suō,“遮”读 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身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小朋友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身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小朋友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身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依样画葫芦,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小朋友。
   ⑶ 朗读诗句:
     读出小朋友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⑴ 介绍作者辛弃疾。
   ⑵ 简介宋词以和词牌名:清平乐。
   ⑶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身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 一对青丝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 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小朋友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⑸ 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 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青丝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示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溢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
    这对青丝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青丝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青丝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回复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22:57: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洁、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小朋友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身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身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一起研讨。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小朋友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发明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安排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绚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身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身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家长听。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0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