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2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董竹君在上海东借西凑,又到菲律宾去招股,办起了一家纱管厂,但却在“一·二八”事件中挨了日自己的炸弹。厂务繁忙不得巳,只好把三个孩子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和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怕小朋友们信仰宗教,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所以紧紧抓住了放“风筝”的线。每逢周末、假期,就给她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要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爱美的兴趣习性。
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
有一次,(1931年7月)鲁迅先生在环龙路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 《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四个孩子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特别是后面两个小学生,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排乖乖地听着。回来的路上小朋友们不时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
有一次她带孩子去观看苏联电影《伏尔加河船夫曲》,当见到破衣烂衫的船夫们驼着背、弯着腰、低着头,肩负手拉一根粗绳,拖着大船沿着河边艰难行走,嘴里哼着凄婉悲壮的船夫曲时,母女俩都深受感动,在回家路上。也禁不住学着哼唱起来。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一名音乐家。
她也特别注意培养小朋友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让只有十二岁的孩子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但当小朋友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一晚。听孩子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她对孩子的教育是费尽心机的,她常说小朋友是洁白无邪的,决不能“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孩子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时。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置事情宜感情通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 切忌任性……
当她在锦江饭店当女老板时,决不让小朋友们随便走进店里;她自身要会见朋友,除非是进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让到家里来,只有在锦江会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小朋友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