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4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张老师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保守。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缄默,表示疑惑。)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只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
  一生对古文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
  师:很好。看来蔡飞飞真的是有心人,平时她看书就喜欢考虑,知识面也广,我们应该学习她认真考虑的精神。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下面请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掌握。(师放录音,学生看课文。)
  (听完录音后。)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认真地朗读。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
  (生读完。)
  师: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的,还有没有字不懂读啊?
  有生举手:“豁、俨、邑”不懂读。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第一个读“huò”。第二个读“yǎn”,第三个读“yì”
  师:对了。请坐下。昨晚老师已叫大家预习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没有?
  生齐说:做了。
  师:很好。那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老师随便挑原文几句话,请几位同学来翻译。(抽了几个成果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学生)好,卢国豪,你来,请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出来。
  生:其中来来往往耕田种地的男男女女,衣着都像外人。
  师:“外人”能否译得具体点?
  生考虑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师:有没有同学有异议?
  另一生答:应是指与渔人生活那个朝代不同的人。(生纷纷赞许)
  师:不是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课本的注解是错误的,在这里李小娜同学有认真考虑,大家可要学习小娜的认真学习的态度。接下来请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谁来译?
  生几个人举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师:好,译得很流利,请坐下。看来大家对文章的翻译应该了解得很透了,学习态度都很认真,效果较好。那接下来看看老师幻灯片上的问题。(打出幻灯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由学生阅读全文3分钟,3分钟后由学生作答。)
  一生说: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说:这句话是写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优美。
  师:很好,请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读第一段,应把景色优美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读完后。)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学举手。(稍等片刻,有1生举手)好,许智宇你来给大家试范。
  (该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师:刚才许智宇读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出了诗人陶醉其中,赞叹讶异不已的味道。
  师:卢咏芬对许智宇的朗读评点怎么样?
  (生齐声说很好。)
  师:那我们大家齐来一次。
  (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师: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举手人数有十多个。)
  一生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这里写什么美?
  生:景美。
  师:这里的景跟前面写的景有何不同?
  (生考虑后答不出。)
  师提示:好,你先请坐,此处写到了人没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写自然的景色美,这里写人在这里生活发明了景物美。
  师:哦,发现了区别。既然有人在此劳作,此处除写景美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师:很好,大家齐来读应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美读出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由生齐读第二段。)
  师: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还体现在哪?
生齐答: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一段,能否找出来?
  (生多个人举手。)
  师:好,黄贵发,你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生:体现在第三段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要”读音是──
  生齐答:yāo
  师:对了,作邀请讲,所以不读第四声,王贵发你要注意这个注音,请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处应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师:有没有更好的词概括?
  台下有一生小声答:人美。
  师:人美好,还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点吧。
  师:(老师打出幻灯片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生考虑后依然无人作答。
  师提示:刚才我们在介绍陶渊明生活的背景时,大家有没有记住陶渊明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
  生:社会动荡不安,有战争。
  师:那文章第三段有没有提到桃源人是为什么举家搬迁到这里来呢?
  生齐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师:那也就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此处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没有战争。
  师:用战争好还是战乱好?
  一生答:战乱好,因为“战乱”指人们因社会动荡而无法丰衣足食。
  师:很好,请坐下,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丰衣足食,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的,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接下来,请大家把第三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该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比方“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由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老师打出幻灯片5。)
  师:请大家看幻灯片5,“……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会请几位同学把你那组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或一起研讨。
  (学生积极讨论,非常感兴趣,3分钟后。)
  师:大家刚才讨论得蛮热烈的,不知结果如何?有哪组的同学先带头发言?
  (多名学生举手,师请其中一名学生答。)
  生:我们认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扰,破坏他们的生活,比方渔人言而无信,带人来寻找,不怀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异议,师:刚才这组同学有自身的见解很好,我们再看余海彬有何见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个个都去破坏他们的生活,刘子骥是高尚的人,陶渊明为什么也不让他找到桃花源呢?
  师(赞许):余海彬看来对课文研究仔比较深,提的问题也挺有意思,那你认为陶渊明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没有这个地方,我在网上查过武陵有个桃花源,但经考查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渊明捏造出来的,因为陶渊明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
  (生齐鼓掌表示赞同。)
  师:余海彬同学的这种学习态度实在令人感动,看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真让余海彬也去一访芳踪了,余海彬也没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却找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打出幻灯片6》总结)这篇课文陶渊明胜利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布置,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接下来我们再把最后两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注意读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种遗憾的感情。
  (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请一为学生范读。)
  师:杨智深你来试读一下。
  (生杨智深读。)
  师:遗憾的感情从哪体现?
  生答:“遂迷,不复得路”和“后遂无问津者”。
  师:那刚才杨智深掌握了朗读的情感没有?
  生有的答:还可以。
  师:老师觉得杨智深已经掌握了,接下来大家跟着音乐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读一次好吗?
  生:好。
  (生跟着音乐自由朗读,读完后下课铃响。)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
  这节课堂课堂实录概括说有以下特点:抓点、带面、释词、究义。教者开场就抓住“源”与“园”的区别,以此为中国,带出“世外桃源”有何特点这个“面”。然后一线串珠,拧起了“景色美”、“人情美”、“环境美”(无战乱),这样一气贯通,自然分析至结尾。释词究义完美结合,思维始终坚持一种勃发的状态,是文言文教学比较好的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考虑,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缺乏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定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定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小朋友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定,是很难得的。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宁。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
  (全堂大笑。)
  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
  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防止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宁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丰衣足食,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师:你的语感很好哇,这里的劳动是轻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劳动当作享受,体现出一种精神的愉悦,你很了不起!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身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细读推想才会有收获。
  师: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小脑袋挺机灵。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宁,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定,人情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文中有没有暗示?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还有他们穿的衣服,也暗示了这不是真实的故事。桃源人与外界隔绝600年了,还和东晋人穿的一样,既然不通音信,怎么会一样?这也说明是个神奇的地方。
  师:你的回答更令老师惊讶,你的解释说得通,而且很符合这个故事的神秘性,谢谢你!同学们,假如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身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    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实际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终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实际基础,另一个实际就是黑暗的门阀士族制度。
  (出示资料,并读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为评介的唯一规范,出身名门叫士族,出身寒门叫庶族,士族地位显贵,庶族得不到重视。
 
  生:老师,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吗?
  (学生一脸愤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师:还没有。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幼稚于宋朝,东晋时期还没有形成。在那个制度下,出身成了评判选拔人才的唯一规范,只要出身名门,就算是个是庸才,也会得高官厚禄,,假如出生在寒门,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得到重用和发展。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作者表达对实际不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揭露实际,如《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当时的严酷的苛政,另一种是神往和幻想,用反常手法来表示,比方《天上的街市》。郭老通过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陶渊明采用的是──
 
  生:虚构,幻想。
  师: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发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视,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干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生:能开放,后来又经过西汉,很强盛呢,他们隔几年就应该出来看看。(大笑)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动乱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动乱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时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不喜欢长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们的人口质量也不会好高。
  师:怎么说呢?
  生:人少闭塞,发展慢,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口,因此优秀的人不会太多。我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动乱,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纪都成社会学家了!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教学反思】
  亮点:
  一是从课程观动身,将文学、哲学、历史知识恰当揉在一起,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背景,在比较宽阔的平台上展开师生互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出现了精彩的生成。
  二是解读课文有深度有广度,打破了对桃花源常规性的理解,将古典与实际结合得非常完美。
  暗瘢:结尾处学生的讨论有些离开文本,况且,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过去,无论如何也是昔不如今,从学生的发言来看,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没有从作品动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桃花源记》案例研讨
【教例简述】
  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这个环节约15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通过联系、归纳、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
  1、便舍般 屋舍俨然 
  2、忘路之远近 便扶向路 
  3、捕鱼为业 缺乏为外人道也   
  4、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5、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6、阡陌交通 才通人 
  7、寻向所志 寻病终 
  8、忘路之远近闻之 
  9、屋舍 俨然 欣然规往 
 10、既出 皆出酒食 
 11、随其往 延至其家 
 12、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
  1、具 咸 皆 悉 并
  2、问 答 言 语 云 道 说
  3、要 延
  4、穷 尽
  5、若 如
  6、未 无
  7、欣 怡
  8、和 诣
  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
  1、阡陌 
  2、交通 
  3、妻子 
  4、绝境 
  5、无论 
  6、从来 
  7、间隔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
  1、远近 
  2、鲜美 
  3、缤纷 
  4、土地 
  5、良田 
  6、往来 
  7、男女 
  8、衣着 
  9、水源 
 10、魏晋 
 11、高尚
 12、捕鱼
 13、处处
 14、南阳
  还请同学们做两个练习:
  1、找出文中的美词: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2、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语:
   ⑴ 穷(山穷水尽) 
   ⑵ 怡(心旷神怡) 
   ⑶ 乐(乐此不疲) 
   ⑷ 尽(无穷无尽) 
   ⑸ 津(无人问津) 
   ⑹ 复(无以复加) 
   ⑺ 病(无病呻吟) 
   ⑻ 云(人云亦云) 
   ⑼ 迷(迷途知返) 
   ⑽ 若(门庭若市)
【研讨】
  这个教例在落实字词上很有几招。
  1、教师把自身钻研教材的思路变成学生学习的思路。针对课文内字词运用的特定情况,采用综合归纳、比较辨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游戈逡巡,从一词多义、同义词、古今双音词词义的区别等角度切入,整理出一组又一组、一群又一群的字词词义理解的“组合”,从而:
   ⑴ 告诉了学生一种研读文言文、理解字词的方法;
   ⑵ 训练了一种基本的探索研究的能力;
   ⑶ 积累了一批文言文的字词卡片;
   ⑷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改变了教师串讲、学生记录的教学结构;
   ⑸ 在比较辨析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⑹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使学生始终处于忙碌的探求之中。
  2、教师布置的两组练习,从教学艺术看,也是相当精彩。每一个练习意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的能力。第二个练习则更意味深长一些;
   ⑴ 考察了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印证能力;
   ⑵ 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迁移与表达的欲望,课堂教学气氛热烈;
   ⑶ 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⑷ 巧妙地告诉学生一种加深词义理解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字词课很有优势,它既在保守课型上有所改革,又在应试应考上卓有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2 12: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