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城小学语文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分析2009-2010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3: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下学期小学语文六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新城小学:周丹
    半期考试业已结束,为力图达到改进教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我对本次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如下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从书写展示、积累运用、阅读赏析、习作平台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抄写、看拼音写词语、成语、近义词、词语搭配、关联词、病句修改、课内外阅读、习作等,面较广。
最突出的特点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下面就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一、基本情况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87人(含体校学生),为让学生养成自主复习的习惯,并形成方法与技能,教师未做复习与考前指导。人平89.8分左右,及格人数86人,及格率98.9%,85分以上73人。最高分99分(年级最高分),最低46分。
二、试卷监考批改
    每班学生分两间教室考试,交叉监考。由五年级老师交叉阅卷,且扣分严格。
三、试题特点
    本试卷分为四大板块,共十个大题。内容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这次的试卷紧扣教材中最基础的积累运用,记忆背诵即可,使试卷整体保持稳定,照顾了中差生。词语搭配、关联词填空、病句修改题型略活!属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方法的考察。阅读课内外材料相结合,再次体现"稳"。课外阅读在重理解能力的考察的同时,注意了学生情感、价值观引导。作文拥有开放性的题目,紧贴教材的形式,又突破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习作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此次试卷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综合考评。
  四、具体情况分析
  (一、)书写展示
该题取代以往人为主观因素较强的听力题,更重要的是其价值取向在引导语文课的回归。以往已有经验与平时练习,本题无扣分。
(二、)积累运用
  1.每道题平均扣分情况。

题号

















总扣

扣分

0.1

0.06

0.06

1.7

0.3



0.07

0.2

3.5

   2.具体分析。
    从扣分情况表来看,虽未复习,但只须记忆的基础知识类的题型答题是很容易的。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三是背诵不细致、不准确,且重背诵而忽视字的书写正确性。
  主要失分题是四题原因是A中的“婉婉动听”与C中的“悬崖陡峭”难以区分正误。不难看出学生细致分析、认真理解、仔细检查能力与习惯的欠缺,知识不能迁移,活学活用。五题填关联词和六题修改病句也有此失分原因!特别是第六题在平时的练习题中出现过,还失分严重说明学生重答案轻答题的思路过程掌握,上课不够认真。也欠缺及时的复习巩固。好几个学生甚至做掉了本题,太粗心了!
二、阅读赏析
    1.  每道题平均扣分情况。
一、《草虫的村落》片段

题号







扣分

扣分

0.02

0.4

0.07

0.49

二、课外《在地震中重生》

题号





    3







扣分

阅读题总扣分

(1)

(2)

(3)

(4)

扣分

扣分

0.03

0.7

0.3

0.07

0.05

0.6



0.3

1.01

0.2

3.13

3.6


    2、具体分析。
   《草虫的村落》出自教材重点篇目,失分原因主要是个别学生的粗心大意。第二题平均0.4的扣分略多,在练习题中也训练过。而正是这种模糊记忆,使得学生不细读题而乱答。
  《在地震中重生》这篇短文选自课外。“先静下心来读两遍,再认真完成后面的练习”的言语极具人性美,题中的“静心阅读”,“认真答题”这也是学生最欠缺的。很显然学生没能体会到出题教师的良苦用心。第二题加上适当标点,失分原因仍是未细读,理解句子意思。平时系统训练欠缺,特别是如一个字的特殊祈使句,标点正确标打有点难度!
   三题、五题、六题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最好的考察。理解句子的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等。这是在交流平台中总结并结合实例详细讲解过的。“二进宫”、“自由”等词句的不理解,确实反映出上课专注程度不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五题考察比喻句的知识点,再次体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四题考查概括能力,平日训练较多,因此,失分较少。
三、习作

扣分

4.5

    习作“最美丽的—”,是个开放性极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皆可。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想象巧妙、新奇,颇有创新意识;二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优美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四是能用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布局谋篇,过渡自然。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少点儿“鲜味”;二是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缺点儿”美感“;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自主学习、能静心学习的好习惯。
2、夯实语文基础
无论是“字”类的规范书写、形近字、多音字,“词”类的生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还是“句”类的句式转换、关联词、病句修改、标点、修辞、名言警句歇后语,“篇”类的古诗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积累;“章”类的阅读积淀、写作技巧的指导等等都应在平时教学中小水滴般的渗透,更应板块式的总结复习,在学习与总结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巩固方法与技能。
   3、解决之策。
   在众多训练项目中,将难度最大的融入每天教学中。如每天第一节课用三分钟时间练习规范书写,八分钟时间阅读、赏析析优秀作文一篇。每天做好信息采集与整理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加生活积累。学生浮躁,教育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相结合,教书育人齐头并进。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这套“稳”字当头,“新”与“变”巧融合的半期试卷,学生答题“积累”易,“运用”难。透过考试看到一些自觉、上进的学生已形成自己的方法与技能,着实令人欣慰。强烈的对比反差,心生更多隐忧。

附表:




总分

平均分

60分以上

85分以上

40分以下

人数

占%

人数

占%

29770

89.7

330

99.4%

282

84.9%

|0

6.1

7200

90.0

80

100%

69

86.3%

0

6.2

7381

90.0

81

98.8%

71

86.6%

0

6.3

7645

88.9

86

100%

69

80.2%

0

6.4

7544

89.8

83

98.8%

73

86.9%

0

:周丹

    半期考试业已结束,为力图达到改进教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我对本次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如下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从书写展示、积累运用、阅读赏析、习作平台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抄写、看拼音写词语、成语、近义词、词语搭配、关联词、病句修改、课内外阅读、习作等,面较广。
最突出的特点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下面就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一、基本情况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87人(含体校学生),为让学生养成自主复习的习惯,并形成方法与技能,教师未做复习与考前指导。人平89.8分左右,及格人数86人,及格率98.9%,85分以上73人。最高分99分(年级最高分),最低46分。
二、试卷监考批改
    每班学生分两间教室考试,交叉监考。由五年级老师交叉阅卷,且扣分严格。
三、试题特点
    本试卷分为四大板块,共十个大题。内容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这次的试卷紧扣教材中最基础的积累运用,记忆背诵即可,使试卷整体保持稳定,照顾了中差生。词语搭配、关联词填空、病句修改题型略活!属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方法的考察。阅读课内外材料相结合,再次体现"稳"。课外阅读在重理解能力的考察的同时,注意了学生情感、价值观引导。作文拥有开放性的题目,紧贴教材的形式,又突破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习作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此次试卷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综合考评。
  四、具体情况分析
  (一、)书写展示
该题取代以往人为主观因素较强的听力题,更重要的是其价值取向在引导语文课的回归。以往已有经验与平时练习,本题无扣分。
(二、)积累运用
  1.每道题平均扣分情况。

题号

















总扣

扣分

0.1

0.06

0.06

1.7

0.3



0.07

0.2

3.5

   2.具体分析。
    从扣分情况表来看,虽未复习,但只须记忆的基础知识类的题型答题是很容易的。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三是背诵不细致、不准确,且重背诵而忽视字的书写正确性。
  主要失分题是四题原因是A中的“婉婉动听”与C中的“悬崖陡峭”难以区分正误。不难看出学生细致分析、认真理解、仔细检查能力与习惯的欠缺,知识不能迁移,活学活用。五题填关联词和六题修改病句也有此失分原因!特别是第六题在平时的练习题中出现过,还失分严重说明学生重答案轻答题的思路过程掌握,上课不够认真。也欠缺及时的复习巩固。好几个学生甚至做掉了本题,太粗心了!
二、阅读赏析
    1.  每道题平均扣分情况。
一、《草虫的村落》片段

题号







扣分

扣分

0.02

0.4

0.07

0.49

二、课外《在地震中重生》

题号





    3







扣分

阅读题总扣分

(1)

(2)

(3)

(4)

扣分

扣分

0.03

0.7

0.3

0.07

0.05

0.6



0.3

1.01

0.2

3.13

3.6


    2、具体分析。
   《草虫的村落》出自教材重点篇目,失分原因主要是个别学生的粗心大意。第二题平均0.4的扣分略多,在练习题中也训练过。而正是这种模糊记忆,使得学生不细读题而乱答。
  《在地震中重生》这篇短文选自课外。“先静下心来读两遍,再认真完成后面的练习”的言语极具人性美,题中的“静心阅读”,“认真答题”这也是学生最欠缺的。很显然学生没能体会到出题教师的良苦用心。第二题加上适当标点,失分原因仍是未细读,理解句子意思。平时系统训练欠缺,特别是如一个字的特殊祈使句,标点正确标打有点难度!
   三题、五题、六题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最好的考察。理解句子的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等。这是在交流平台中总结并结合实例详细讲解过的。“二进宫”、“自由”等词句的不理解,确实反映出上课专注程度不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五题考察比喻句的知识点,再次体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四题考查概括能力,平日训练较多,因此,失分较少。
三、习作

扣分

4.5

    习作“最美丽的—”,是个开放性极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皆可。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想象巧妙、新奇,颇有创新意识;二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优美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四是能用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布局谋篇,过渡自然。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少点儿“鲜味”;二是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缺点儿”美感“;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自主学习、能静心学习的好习惯。
2、夯实语文基础
无论是“字”类的规范书写、形近字、多音字,“词”类的生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还是“句”类的句式转换、关联词、病句修改、标点、修辞、名言警句歇后语,“篇”类的古诗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积累;“章”类的阅读积淀、写作技巧的指导等等都应在平时教学中小水滴般的渗透,更应板块式的总结复习,在学习与总结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巩固方法与技能。
   3、解决之策。
   在众多训练项目中,将难度最大的融入每天教学中。如每天第一节课用三分钟时间练习规范书写,八分钟时间阅读、赏析析优秀作文一篇。每天做好信息采集与整理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加生活积累。学生浮躁,教育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相结合,教书育人齐头并进。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这套“稳”字当头,“新”与“变”巧融合的半期试卷,学生答题“积累”易,“运用”难。透过考试看到一些自觉、上进的学生已形成自己的方法与技能,着实令人欣慰。强烈的对比反差,心生更多隐忧。

附表:




总分

平均分

60分以上

85分以上

40分以下

人数

占%

人数

占%

29770

89.7

330

99.4%

282

84.9%

|0

6.1

7200

90.0

80

100%

69

86.3%

0

6.2

7381

90.0

81

98.8%

71

86.6%

0

6.3

7645

88.9

86

100%

69

80.2%

0

6.4

7544

89.8

83

98.8%

73

86.9%

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2: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