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之声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身处庄严肃穆的修道院,玛利亚显然是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剧本通过主人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歌咏心声和修女们对玛利亚众说纷纭的评说,向巧妙地人们道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在学习中要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思考“玛利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部分剧本中两种活动背景(场景)的安排也是具有戏剧性的,尤其是对大自然这一背景的描绘极富画面感,它与修道院的气氛形成了两相对照,人物的精神个性在这种对照中即可窥一斑,阅读时要细细体会。
※过程和方法※
人物的个性时突出的,不同的人在体会人物的个性时会或同或异,每一个人眼中的剧中人留下的印象既有相似,又有差异。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阅读者自由的感悟的空间,重视学生在阅读时的自我体验,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的价值。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文本一旦联系生活的情境,其中的韵味才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因此,联系实际生活去体会作品中生活的原汁原味也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技巧;反过来,艺术作品对生活又多有教益,联系实际生活就能够焕发作品现实的价值,让语文学习走向学会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品中的人,理解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好的老师。剧本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位身为修女却热爱歌唱、活泼欢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己快乐也带给别人以快乐的人物,她的个性给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以生动的导引。我们足以以她作为解析自身生活观念的剖刀,从而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思想与生活,满怀朝气地笑对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实录】
一、歌曲激趣,导入课文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大家先一起欣赏欣赏,会唱的同学不妨和录音一起放声唱唱。好吗?(播放歌曲《哆来咪》)
附:《哆来咪》歌词
“哆”是一只小母鹿,“来”是金色的阳光,
“咪”是称呼我自己,“发”是道路远又长,
“梭”是穿针又引线,“拉”是音符跟着“梭”,
“梯“是饮料茶点,让我们回头再唱“哆”。
……
(专家点评:以歌曲导入,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步入学习历程。)
师:从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绪?
生:欢快愉悦。
师: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吗?
生: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
师: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有关情况呢?
(专家点评:抓住学生熟悉的话题掘开学生的表达渠流,展示学生具备的文化视野,同时检验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和习惯。)
生: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奥地利。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她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去当孩子们的教师。她用对生活的热爱和动听的歌声培养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打动了鳏居多年的特拉普上校的心。然而就在他们的蜜月期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特拉普拒绝为纳粹服务,全家组成的家庭合唱团趁演出之机翻过阿尔卑斯山逃出魔掌。
生:电影中有很多优美的歌曲。刚才的《哆来咪》以外,还有《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欢《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有学生低声哼唱《雪绒花》)
师:这些歌名你真的是耳熟能详啊!看来大家的确对这部电影十分熟悉啊。《音乐之声》的确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这部根据玛丽亚·特拉普自传体小说及理查德·罗杰斯与奥斯卡·哈默施泰因第二合编的歌舞剧改编,由美国20世纪福斯影片公司摄制的音乐故事片一举获得了1965年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音响5项奥斯卡金像奖,此外还获得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两项金球奖等多项奖励。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剧本的一个片段。请大家打开课文。
(专家点评:介绍整部剧本的有关材料,为学习选段提供详实清晰的背景,避免断章取义,为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的做好铺垫。)
二、全文总览,概括情节
师:本文截选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阅读课文,概括出剧本的内容。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是一部音乐故事片。因此,剧本中的人物台词大多是演唱的歌词。阅读时要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些唱词。(学生阅读,讨论发言。)
生:剧本写玛利亚受到修道院嬷嬷们七嘴八舌的评说。
三、研读剧本,评述人物
师:在修女们的眼中,玛利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大家能否结合剧本的有关台词或唱词来解说一下?
生:修女们觉得她是个令人生厌的人。“她比祸害还祸害,赶得黄蜂没处藏。”
生:她是个不守规矩的人,“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还留着一头卷发”,而且“上教堂不准时”。
生:她是个怪人。总爱闯祸,“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生:她是个不可捉摸的人。院长说“叫人拿玛利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她还把她说成是“皎洁的月光”。
生:还有人说她“像变化莫测的天气”,“飘啊飘的羽毛”。
师:真是众说纷纭啊!到底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你们阅读课文后,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她的鲜明个性?
生:剧本有一个片段写了她在山上的歌唱和活动,我觉得充分地表现出了玛利亚的个性。
师:那好,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这个片段吧,看看字里行间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女孩子的形象?(朗读课文选段“山上。……急速地跑下山来。”)
师:大家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玛利亚的个性呢?
生:我感觉到她是个活泼的女孩子。剧本在这里写了她一系列的动作行为。她一会儿穿过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边,还拾起小石子玩水……这些都显出她像孩子一样的顽皮活泼。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女孩子。在她的歌唱中就有这样的声音——“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在她心中,大自然就是她的家园,她这样唱道——“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上去,我又会听到过去听过的歌儿……”。
生:从这里,我还感觉到她对生活的环境感到不满。
生:她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子。当她听到教堂钟声的时候,就猛醒过来,拔腿就跑,课又落下了外衣,结果又转身奔回来捡。
生:……
(专家点评:向架空分析说“不”。紧扣文本内容的阅读学习过程是科学而审慎的,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过程所获得的阅读成果必然是可信的。)
师:从大家的感悟里,我们不难发现玛利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青春气息的女孩子。刚才有一位同学还说到,从剧本中感受到玛利亚对生活环境的不满。能给我们解释清楚吗?
生:玛利亚的歌词中唱道——“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我的心又会充满音乐之声,我又会放声歌唱。”这些歌词中流露出玛利亚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并不是很快乐和开心,好象有苦恼,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她就会把大山当作倾吐的对象,放声歌唱,发泄心中的苦恼。
(专家点评: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出来的细节去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阅读的深度有时就体现在细微处。)
师:玛利亚会有什么苦恼呢?你看她,是那么的快乐和开心。
生:我也说不清。可能是因为周围的人都不理解她吧。
师:那我们就再仔细读一读剧本,看看玛利亚真的会有苦恼吗?
(生阅读课文)
生:我觉得她肯定是有烦恼的。烦恼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到的情况,周围的人不理解她,这样就像玛利亚歌中唱的那样——她的“心感到寂寞”。
师:怎么不理解啊?有哪些证明呢?
生:有人说她“好”,有人有说她“怪”;有人说她“招人喜欢”,可又看不惯她“总是爱闯祸”。
生:还有人说她“像个小丑”。
师:为什么众人的评价和大家阅读剧本后得到的印象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这些评价都是修女们的看法。
师:在修女们眼中,什么样的玛利亚才会符合他们要求呢?
生:只有循规蹈矩,保持严肃沉静,才能让她们接受。
师:玛利亚会顺从大家这样的要求,去求得大家的满意吗?
生:不会。
师:的确。不会,剧本中的一个情节清清楚楚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请大家找出来。
生:在剧本的最后。当她发觉大家严肃地注视着她的举止时,连忙放慢了砰然作响的脚步,还小心翼翼地窥视身边的人,看到大家都严厉地看着她,她就摇摇头,无奈地走了。
师:这样看来,玛利亚不是太固执了吗?她做得对吗?大家讨论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生讨论)
生:我觉得玛利亚不对。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应该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能强迫环境来适应自己。否则的话,生活肯定会不顺畅。
生:我觉得玛利亚不对。生活不能总是光顾着自己的感受,也应该关注别人的感受。
生:我很欣赏玛利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抹杀自己个性,这样做是不值得的。
生:我觉得问题本身不在玛利亚身上,而在她生活的环境,为什么这些人要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