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7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开国大典》课后反思3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掌握是必需的,那么在整体掌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只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防止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考虑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掌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协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掌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学生自主考虑、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只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干“任飞”“凭跃”!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局部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掌握教材、掌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动身,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长文短教,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