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奉献,有作为”征文:捧有爱之心 结有为之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11:3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奉献,有作为”征文:捧有爱之心 结有为之果
2016年以来,党中央在巩固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基础上,着眼新常态下对党员提出新要求,号召全体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倡导“四讲四有”。“四讲四有”是新时代党员党性的客观要求,是一名合格党员的核心要素,这其中“讲奉献,有作为”是“四讲四有”核心中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话语平常却发人深省,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正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并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讲奉献,有作为”是党自我发展的源泉,是党永葆青春的根基。
榜样,是一种精神和力量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过人行横道,看到三五个身着校服的小学生们,簇拥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匆匆忙忙赶绿灯过马路,我正准备竖大拇指为之点赞,听见老人骂骂咧咧抱怨着:小兔崽子们哟,还让不让我回家了,今儿都第三回了,好不容易老子才过得街,又被整回来了。后来网友为求圆满,加一结尾让老人回家了:蹒跚老人家看着这波学生刚走,新的一波又来搀扶,灵机一动,就地一瘫,嘴里念叨着“我的胳膊肘啊,我的波凌盖啊,我的腰间盘啊”,那些计划“学雷锋做好事”的“唰”一声不见了。
学雷锋学的有点鱼龙混杂,可一定程度上说明:雷锋精神在全社会已经蔚然成风。只要提及奉献精神,就注定绕不开雷锋同志,因为雷锋是好人好事的榜样,是助人为乐的标杆,是无私奉献的代言人。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想可持续走远走稳,那就必须秉持一种价值观,弘扬一种精神。这种正能量就必须有个载体来具体化和典型化,就如同我们提及包拯就想起开封府伸张正义,提及岳飞就想起战场精忠报国,提及焦裕禄就想起风沙中的艰苦奋斗,提及张海迪就想起残疾人的坚强毅力等等,他们是那个时代精神力量的代表和榜样,他们有着强大的表率性、传播性和感染性,要引领风尚,弘扬精神,就务必树立标杆,树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典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有人说,一个国家表面在弘扬什么,其实就在揭露什么。这话说的挺有道理,宣扬什么,就是缺什么,医院检查病人缺钙,难道不该多吃钙片。
一个国家的肌体何尝不是如此?如同我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宣扬的“讲奉献”,先后推出了两位榜样和模范,有51岁突发脑溢血去世的左亭,有58岁积劳成疾去世的李保国。我从来都赞同树立榜样,我更不否认这些人的伟大奉献精神。可是说句不该说的,这些都是牺牲的党员,有的还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这么多年来,榜样我们看得多,也学的多——有的宁愿多工作做几个小时,不愿因去医院检查病因给累死的;有的不管自己老婆孩子生病甚至病危,依然选择坚守着岗位的;还有的自己穷的都叮当响,不舍得为老婆孩子多买件衣服或玩具,还要硬撑着捐款十几万给灾区的;还有的看到单位利益受损不报警,大义凛然选择亲自与歹徒搏斗献出自己孱弱身体的等等等等。这些人在现实社会都是好人,都是着一般人不具备的精神和力量,我佩服敬仰,可是细细思量他们的行为,难免不叫人不浮想联翩,还可能得出一个粗浅的认识:不牺牲的不叫模范,不牺牲的不叫标兵,不牺牲的很难成为学习对象。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宣传一个价值观,遴选典型总是没错的,因为只有典型才能承载这个价值观,只有代表才能延展这个价值观,典型代表有血有肉,事倍功半。但要明确一点:遴选典型主要是宣扬某人的某些行为或者某些品质或者某些精神,而不是某人本人。说句心里话,讲奉献要宣扬的是奉献精神或者奉献品质,而不是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圣人观念,更不是宣扬“大义凛然牺牲自我”的献身观念。如同我们当今宣扬体育精神、运动精神,作为老百姓关心的不是我们又拿了金牌银牌的多少,而是门口那个健身器材什么时候可以修好、门口跳广场舞的地面什么时候可以硬化。
很多时候,典型不一定非要那么“遥不可及”,不一定非要那么“超凡出众”。就我自己身边来说,我看到了???的微信朋友圈,其中有一条是春节放假前最后一天发的:别人问我,你小孩子多高了?你小孩子成绩怎么样?他最喜欢搞什么?我只能轻声地回答,我不知道,要问我老婆;他接着问,你小区的电梯经常坏吗,物业服务怎么样,我还是这么回答,我不知道,要问我老婆;他又问,你父母身体怎么样,他们平常喜欢吃什么,你陪他们去了哪些地方,我很茫然,我真不知道,还是要问老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11:32:58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身怀六甲,依然坚守着“三班倒”的收费管理制度,我想“聪明机灵”一点的话,搞个医院“保胎”的条子还是没问题的,可是从未跟组织跟公司提过任何要求,公司主动关心询问,如果感觉不适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调整工作时间的。可是她说“没什么事呢,我自己在收费站附近租了房子,有婆婆过来照顾,真有情况再说”。还有???,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开展,还有一系列集团党务建设工作要推进,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自己住的地方距离公司又偏远,家里老婆身体不好,还有自己第二个女儿刚出生需要照顾等等。
身边的例子很多很多,但这些人的行为,我们确实看在眼里,他们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他们无愧于“共产党员”,他们无愧于“优秀员工”,他们无愧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工作态度,已然足够我们去学习。如果非要求他们火星人一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急症不做手术”,那是献身观,不是价值观。其实,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价值观,放下身段,飞落凡间,食一食人间烟火,沾一沾人间泥土,未尝不可?这样的价值观或许更有价值。
只有方向精准,才能有所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心底无私天地宽。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思想上精神上的“讲奉献”,总归要落脚到工作行动上的“有作为”,两者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辙,不可偏颇,缺一不可。有善思无善行,是伪善,无善思有善行,可迷惑一时,却无法长久。因此,仅仅只是停留在心理上“讲奉献”,是远远不够的,最终采取行动,履职尽责,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这才是真弘扬,真学习,真合格党员。
光说不练假把式,想要有所作为,不能盲人摸象瞎晃悠,也不能闷着头瞎苦干,结果只能是有辛苦没成效,有开花没结果,那都是没作为的表现。打开电视,看看那些深入一线奔赴现场不怕苦不怕死的记者们,一次次把话筒和镜头伸到受害者嘴前,“妈妈被砸死了,你难过吗,你以后怎么办,请请描述下你的心情”,“ 请说下当时地震发生的细节吧,是这个石头砸的你吗”。
想要“讲奉献”,想要“有作为”,除了担当和责任,关键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精准选好奋斗的方向。
在精准扶贫的当下,“斯特宁扶贫方案”或许都听说过。1990年越南官方邀请国际慈善组织前往解决贫困儿童问题,美国人斯特宁带着老婆和孩子,还有一腔热血和激情兴冲冲前往,越南当局觉得自己多年未曾解决,如果一个美国人空手就可以解决,那当局也太没面子了,所以越南当局反而无情地告诉斯特宁:6个月内两手空空解决贫困儿童问题,解决不了,趁早卷铺盖卷滚蛋。
没资金,没助手,还没越南当局的支持协助,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艰难任务。
失望绝望渴望的异乡人,拖着老婆抱着孩子,找了一间办公室,办公室除了推积如山的资料,还是资料,资料一而再再而三地显示:贫困儿童问题是越南官方原因造成的问题,除非全部宰掉。可是“杀人”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何况斯特宁没有这个资格。于是斯特宁就选择“走出办公室”,到越南当地老百姓家里去转一转。他惊奇地发现:健康儿童的家庭,都是父母每天到田地里捕捞小虾,掺杂着红薯叶子喂孩子吃,而瘦骨嶙峋风吹就倒的孩子,个个父母都是带着孩子坐在自个儿家门口等救助。看到这个突破点后,斯特宁拿上行动,组织当地所有家庭,每天坚持自行捕捞鱼虾,既改善生活又锻炼体质,短短6个月,分文没有投入,越南当地65%儿童的健康状况彻底改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斯特宁奉献了精神,有了作为,取得了效果,解决了不能解决的问题,让越南265个村庄,220万人受益。至今,“斯特宁的扶贫方案”仍然在提醒着我们: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负责什么工作,总面临着资源短缺、困难丛丛、问题多多的的常态,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述说自己有多么辛苦,有多少委屈,而是静下心来,理清思路,选好方向,精准施策,马上就办。
最后用松下幸之助说过的一段话做个结尾,“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或者获得了什么荣耀,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优势,过有意义的生活。100个人就有100个汉姆雷特,100个人不可能都从事同样的工作和生活,工作不同,生活不同,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有作为,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所普遍期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2 23: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