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故事 我们班的领读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5 22:1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班有好几个钦定的领读员:白思远、张宇轩、王泉霖、李子涵、刘梓恒。此外,还有几个时刻瞅着机会当后补的孩子,也不乏内心渴望当领读员却又不敢的。

这几天表现最惹人注意的是白思远。前一段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深深触动了白思远同学,这一段他背诗正上瘾。课堂作业写完,其他孩子都是拿漫画、绘本、小说、故事、百科等喜爱的书静静地阅读,你会听见有小声噗噗地声音,循声望去,赫然发现白思远同学正拿着古诗书全神贯注地诵读。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但凡有自习的时间,思远同学就在那里噗噗地背诵古诗。问他,白思远,没人教,你也能背会吗?会,我已经找到背古诗的窍门了。哇,太厉害了!听到老师的称赞,看了看同学们投来火辣辣羡慕的眼神,白思远同学又沉浸到了自己诵读的世界。我们这学期要求背诵20首课外古诗,思远同学现在不但提前完成了任务,已经多背了十几首。因为规定的古诗背太溜了,他在领读的时候,不管诗句平白如水、或是抑扬顿挫、或是佶屈聱牙,他统统都像口语一样顺溜,这种姿态,让古诗诵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都变得容易了。

张宇轩是个机灵鬼,脑子转圈特别快。上周末的作业是让学生给家长讲解《文明礼仪教育》一书。为了这个作业,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备课。围绕 “爱护花草树木”这个课题我们讨论:除了讲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家长理解书上的内容?张宇轩马上就说可以拽一根爸爸妈妈的头发,问他们疼不疼,然后告诉他们破坏花草,花草也会疼的。后来在“颁奖礼仪”、“在公交车上”等专题,张宇轩同学都能有出其不意的好主意。张宇轩虽然反应敏捷,可是平时老因为上课乱讲话受批评,所以他管学生的时候,效果就不理想,还好,有班长帮着维持纪律,早读还是没问题的。

王泉霖同学是我们班男同学女同学心中独一无二的优秀人物。一年级上期看他仪表堂堂举止文明稳重大方就指定做班干部了,这孩子非常努力,上进心强,他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踏实的,随着时间推移他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点。孩子们对他是推崇信服的,领读的时候也都愿意跟着他读,非常让老师放心。

李子涵是个秀气文静有上进心的女孩儿。看着她那乖巧的模样,很难想象她在领读的时候会有强大的气场。周一周二的时候,我早上进班,教室里虽然有领读员领着学生诵读,但是气息微弱,间或有人心不在焉。事实上,周四那天我是被震撼了。还没进教室的时候,就听见诵读的声音了,响亮整齐。走进教室一看,一个小姑娘,头发高高竖起,在头顶上盘了个髻,一件合适漂亮的棉袄,干净利落。这是我们班的李子涵同学,她一个人在讲台上大声领读,孩子们响亮跟读,小班长巡回检查纪律。有人偷懒,出错,李子涵同学及时批评,用自己响亮的声音带动全班孩子的精神。一切都井然有序,感觉自己进教室都是多余的。

刘梓恒同学在一年级上期就表现出了他对阅读强烈的兴趣,当其他孩子还没学会拼音的时候,他已经能自己出声读《不一样的卡梅拉》了。这种阅读的领先让他的语文学习变得异常轻松,只是这孩子有个明显的缺点,读书写字有些粗枝大叶,坐姿也不拘一格,在考试的时候成绩并不拔尖。他是个比较懒散的人,领读的时候你得催他,今天该谁领读了?赶快开始!然后他匆匆忙忙地拿着书走上讲台,翻开书开始大喊,拿出古诗书,翻到77页,跟我读。《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很简单,读了一会儿,孩子们就都会背了。再教一首,刘梓恒听见我的话,很意外,但是以他的识字量,很自信地就开始教了。下一首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陶潜的潜他不认识,我轻声告诉他,他听了欣欣然往后领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读成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笛稀”同学们跟读到 “苗”字的时候声音特别大韵尾特别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荷要读第四声,书上标的是第二声,我及时帮他纠正。“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长”本来读对了,跟读的时候谁读了长大的长的音,他就迷惑了。这首诗整个第一遍领读的是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但奇怪的是学生学的出奇的好,一遍下来所有孩子都会读了。这也是一种有趣的领读方式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领读员。正是性格和天赋迥异的领读员,开启了我们班多姿多彩的晨读时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15: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