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随笔 读好书 懂感恩——谈杨绛《老王》的情感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0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她是专家学者,她是作家翻译家,她是钱钟书先生眼中“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她的文字优美走心,字字珠玑,适合细细咀嚼品读。她就是杨绛。

在上八年级上册《老王》这一课时,刚一上课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提问:“老师,杨绛是男性是女性”?随后我给同学们展示了杨绛年轻时和耄耋之年的图片,同学们的首个疑问得到了解决。而后当我娓娓道来给学生们介绍杨绛先生时,下面一片哗然。同学们随之而来的第二个疑问又来了:“老师,既然是女性,为什么你要称之为先生,这不是用来形容男性的吗?”这些问题我在备课时已经做了预案,给同学们讲到:“先生是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现时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仍然保留这种用法。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局限于男性。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我告诉同学们要时刻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读这些大家们的文章,并给同学们展示出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一段有趣又受用的言论:“她曾将读书比作‘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在杨绛先生看来读书是一场与名师交流对话、拜师访友的过程,优雅而闲适。如果老师和同学们都能这样的姿态来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师访友,那么读书就少了些功利性和目的性,我们的内心的杂质也会渐渐地过滤掉,读书就纯粹成为一件风雅乐事了。

初读《老王》,无论是从题目还是课文语言,都可看出杨绛的语言特色是简洁朴实地叙述,并没有过多的抒情,但是作者的感情全融入在这平实的叙述里,在字里行间里,这与华彩的抒情和丰富的描写是全然不同的。老王,乍一听这称呼,只会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身世不明的没有文化之人,同时略有些鄙夷的态度在里面。这位身世悲苦、地位卑微、生活窘迫,靠一辆破旧三轮车活命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他的善体现在:给杨绛楼下送冰愿意给作者家带送,车费减半,送的冰大且好。帮助杨绛用三轮把钱钟书先生送到医院,自己却分文不收,即使收了钱依旧担心作者的钱不够用;虽然这样,命运就是折磨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为了表达对作者的感谢还将所有的鸡蛋和香油送过去。他在物质上是如此的匮乏,在精神上又是如此的富有。当别人都在强化着他的不幸时,老王却是一种平静不抱怨的态度,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穷苦人还时时不忘去关心关爱他人。

再读《老王》,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向上之气,在文革期间作者夫妇受迫害非常的严重,是被打到的臭老九,幽默地说自己是好欺负的主顾,当钱钟书的一条腿不会走路,作者连三轮车都不敢做……我静静地品味这些文字,我被杨绛先生的这种淡然处之的态度所折服:承受这些苦难需要多大的勇气,而笑对苦难有需要多宽广的胸怀啊!可以想象到杨绛一家当时生活的境遇,但是在这位弱女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强,乐观。纵然生活贫困一无所有,但是作者也有他的富有:他们的女儿给老王吃大瓶的鱼肝油;老王送冰不让老王减半收费,照顾老王的生意;老王拿来的鸡蛋和香油她依旧坚持给老万钱。后来老王去世了她又感到愧怍,认为对老王的关心太欠缺。杨绛先生对于一个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普通之人产生的这种向上之气,我想是源于她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仰,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所在。同是不会虚情假意的人,同时感念他人恩情的人,同是将真心对真心的人。

正如杨绛先生的百年感想所谈到的一样: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与各位共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0:00:39 | 只看该作者
读好书  懂感恩

——谈杨绛《老王》的情感教学

郑州龙门实验学校  朱 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02: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