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下载,无需注册,因为复制时部分内容如图片、分数等未能显示,请直接到底部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直接下载打印!如需帮助,请留言,本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回复!

综合测试(C卷)
一、基础知识平台(16分,每小题4分)
1.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阔chuò(  )  qí(  )祷  甜nì(  )  阴mái(  )
答案:绰  祈  腻  霾
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清凉的雨丝,                  ;让那安闲的雨丝,                  ;让那多情的雨丝,                  ;让那无声的雨丝,                  。
①抹去你思维上的俗    ②诉说你心中的爱
③洗去你心灵上的尘    ④拨动你心底的弦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答案:A
3.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与所给出的义项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A.机会: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更加: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名声: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渡口: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答案:B
4.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的聚积,就没有                  。
答案:“没有江河的聚积,就没有海洋的博大”等等。
二、综合性学习实践(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7题。(12分,每小题4分)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5.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答案:(李惠)让相争的两个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
6.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答案: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7.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谈—谈。
答案:提示:(1)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
(2)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4分)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11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12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8.文中第②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的作用是                (3分)
答案:更能表现出父女的亲情,为下文作了铺垫,使人觉得“我”给父亲“打”电话这一做法真实可信。(三点中只需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除了文章第③段的画横线处外,⑦⑩○11三段还多次写见到了家乡的白桦林,这样写的作用是                 (3分)
答案:营造氛围,提高文学品味。(若答“创设情境”“增强文学色彩”“以景物描写烘托亲情”等均可。)
10.从文章第⑦⑩段加点的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父亲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案:愉快,为女儿的进步感到自豪。
11.为什么文章将电话铃声说成是“幸福铃声”?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案:那铃声不再是普通的电话铃声,那铃声饱含亲情,饱含思念,凝聚着父亲和女儿的千言万语,女儿通过电话铃声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祝福,父亲从电话铃声中听出女儿的平安与牵挂。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4分)
①当时我叫他“小老弟”。其实我们的年龄还差着辈分,我只能这样称呼他。
②那天,家里电冰箱坏了,我到修理部请求修理。修理部的同志说:“现在人手少,需稍候两天,您要急,可以拉来修理。”这可难为了年甲的我,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旧书旧报纸的卖!”一声吆喝使我闪出了一个念头。
③看上去他二十多岁,是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我叫了一声“小老弟”,把来意向他讲了一遍,为表明急切的心情,最后还特别加重了一句:“我给您劳务费!”他憨厚地笑了笑:“走吧。”
④我们二人从三楼把冰箱抬到平板车上,拉到修理部。冰箱修好了,他又帮我抬回家。我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二十元钱,他的脸“腾地红了”:“您还真给钱呀?”我说:“那当然。”他执意不要。最后他说:“你有旧书旧报就卖给我吧。”看来这是他唯一的要求。我想说不要钱,可在他坦诚的表现面前愧于开口。
⑤说真格的,平时我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些人,对他们存有戒心。而这件事使我转变了看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何种工作的人,人人都可能有一片真情,人人都可能向你献出一片真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们的周围就会是一个真诚明亮的世界!
1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2分)
答案:小老弟
13.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分)
答案:(1)坏了的电冰箱要送到维修部去修理;
(2)小老弟义务帮“我”搬电冰箱;
(3)“我”将旧书卖给小老弟并被他感动。
14.文中画线部分是对人物的            描写。(A.语言  B.行动  C.肖像  D.心理)它真实地刻画出小伙子是一个            的人。(A.淳朴善良  B.慷慨大方  C.积极主动  
D.无私无畏)(4分)
答案:C  A
15.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说明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E.叙述),其作用是          。(4分)
答案:B  鲜明地揭示了所记事情的重要意义,只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人世间就会充满真情,以议论点题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四)文学放飞(4分)
16.(1)写出古诗中绘春的诗句。
(2)写出古诗中写花的诗句。
答案:略
三、作文(40分)
17.                  ,让我告诉你
要求:不少于500字。
答案: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rar (10.02 KB, 下载次数: 7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14: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