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预设多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但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多变的,并不是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都在我们的预设之内。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范围,该如何处理呢?这往往考验着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前段时间,在听教师交流课时,就在课堂上出现了这种情况。
案例一:
学习内容是二年级上册《小熊开店》。主题图给出的信息有:布娃娃一个9元、小汽车一辆5元……等。本节是通过对比:画图法、文字描述列举法、点子图、表内乘法口诀求商等多种方法求商,得出用“表内乘法口诀求商”更简洁。读图找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等几个环节结束后,进行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50元钱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教师首先肯定了该生提出的问题是符合要求,但在解答该问题时,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而且告知学生“目前无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所学知识”我们都知是乘法口诀无法直接应用,因为我们所学是1~9的乘法口诀。但这个问题真的就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其实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即可解决,只是过程要漫长一些。如果把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可能会影响任课教师的预设教学流程,甚至讲不完预定的内容。同时,老师对学生问题的否定,也否定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我觉得换成下面的处理方式会更好一些。放手让学生来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5个5个来数,10个5是50,50里面有10个5,所以50元能买10辆玩具汽车。
方法二:前面刚刚解决了20元可以买4辆玩具汽车,50可以分成20和30,30元可以买6辆玩具汽车,这是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出的,4辆加6辆就是10辆,50元可以买10辆玩具汽车。
……
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想法。
即便学生没有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那么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能否用解决第一个问题“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的多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解决呢?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及时把握好课堂生产问题,并充分利用,会为课堂增添一抹靓丽的风采。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