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大培训时,听一位老师讲课,讲到自己的个人经历,从一个中师毕业生到大专,进了小学又到初中,然后是高中,在后来成为一个区的教研员。他讲的主题是关于叙事型德育的,他经常用故事和孩子交流,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和感受写成一个个的教育故事,还拿一些内容作为研究课题,渐渐地在报纸、杂志等上发表,还出了自己的书,并且在全国各地讲课。
老师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他说自己是幸运的,从边远地区的农村一步步走到大城市,拥有了自己现在的事业。他调侃说,自己喜欢买书,比如一年花个一两万元,老婆都埋怨书没地方放。他对老婆说,为了放这些书也要有能力换一个大房子。果然,他的稿费和论文之类的奖金,还有讲课费,收入不少哈,居然真的在三年之内换了房子。
虽然老师讲的很轻松,一再说自己运气好,可是那一篇篇的文章和一本本的书怎么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幸运呢?背后的付出也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底,怎么会有信手拈来的文章?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智慧的升华,怎么能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班级的孩子们?做不到带着爱和关怀走近孩子,怎么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如果没有恰如其分的话语,怎么能用动人的故事去启迪孩子们的心灵?
从小就听说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正如蔡康永在《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写道的:15岁觉得游泳难, 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 越懒得学, 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我们这一生中,有多少次的机会是因为自己没有具备条件去把握而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身边溜走,只留下自己掩面叹息。
换一个角度来看,付出也许没有回报,但是不付出一定是没有的。每一个人呢,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可以选择在闲暇时看偶像剧、打牌、聊天等方式;也可以选择看书、写作、健身等作为另外的消遣……这里没有对与错,只是我们选择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而已。
有个朋友,去年出了一本书,特别畅销,而他本人的咨询费每个小时都是以几千为单位计的,就那还要排队预约。我知道他的生活,他基本每天早上都是四点起床写作的,准时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他说,习惯是可以改造一个人的。比如他几个月以来每天都要写五千字,结果就出了一本书。每天早上看他的微信公众号,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虽然我只是从小丁初三开始五点钟起床,而主要是做早饭,利用做饭的间隙我也听了好多本书,甚至也写了自己的感想,把写博客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写的内容也比较杂乱,基本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渐渐发现写东西可以让自己保持头脑的清醒,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教学,更可以激发自己多看书,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慢慢地不仅自己身心得到调整,有了全新的精神面貌,还能帮助孩子们解决更多的问题,整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都有了一个提升,算是自我感觉良好吧。
现在对一句话越来越有感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我们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简单地说,可以选择早起读书、学习、锻炼身体、吃健康早餐,也可以选择睡懒觉饿着肚子去上班,每一种选择都影响自己会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过什么样的生活。
越努力越幸运,不是因为幸运,是因为努力。
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