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字随文学,快乐识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9: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字随文学,快乐识字”
                                             海口市桂林洋中心小学罗春容
由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随文识字”是语文新课程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提出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将识字教学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样的识字教学由于有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的支撑,大大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农村的孩子,家庭给予的文化熏陶少之又少,又没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他们所具备的学习能力相对低下。因此,对于我们农村教师而言,要引领这些孩子在课时内完成课程标准设定的识字任务,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于识字教学的思考与探究,我一边加强了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并不断向有经验的的教师请教,和他们探讨,一边在自身教学中实践总结。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应对识字教学。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尝试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
(1) 编字谜识字。比如,我教“笔”字,“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回”字,“四周不透风,口字在当中”等等。小朋友听后热情高涨的猜,猜对后,兴趣就来了这样快乐的教学情境,唤起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2) 玩游戏识字。如在教学形声字时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请某个学生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问下面的学生谁来和我做朋友?轮流上来凑字。
(3) 编儿歌识字。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味,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
(4) 加减法识字。如:门+口=?,立+日=?等等,于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考老师,在课堂开展竞赛,帮助学生记牢字形。
此外,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还有开火车、接龙、摘苹果、猜字等。多种多样的游戏会给学生带来乐趣,使他们记住了生字。
二、 生活化识字。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识字的意义和习惯,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出现率,从而巩固生字。如找找广告牌、包装纸上有哪些刚学过的字?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人物的对话与歌词,哪些字是认识的?为此,常有同学把新认识的商标,包装袋等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新认识的字。此外,我还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问爸妈、老师、同学。这样,识字的机会就增多了。让学生在发作业本的过程中认识同学的姓名也是识字的好方法。另外,我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内容浅显、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如简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以巩固识字,多认字。
虽然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持久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过程中的纪律问题,识字后的巩固率等等,这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有句俗话说得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反思与实践中,会让学生快快乐乐识汉字,轻轻松松学语文,迈好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农村学生随文识字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表达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把课文的阅读练习服从于识字,又不忘识字目的,使学生所学的字词在阅读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从而为阅读和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而且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努力寻求适合于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农村孩子快乐识字、健康成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9 10: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