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法的几点看法
数学活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组织有序,运用眼前生活中已有的进行教学,它也会是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不管怎样组织教学,这其中少不了幼儿的动手操作,关于数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法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操作时间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有时是在教师新授之后,安排在何时恰到好处,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如小班“比较一样多”活动宜让幼儿先操作,教师再做演示,这样幼儿印象深刻,而有些找规律的教学,则宜教师先讲解再让幼儿操作。如依样接画,大部分幼儿拿到手全画自己喜欢的颜色,此时教师应先讲解,以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概念,之后再让幼儿操作,教学效果会更理想些。
二、不要为操作操作
有些活动虽然安排幼儿操作,但这种操作完全是由教师“操纵”的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活动的机会,如在分类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几种做法:1、老师拿出一个实物,幼儿说出名称后再拿出和老师手里相同的实物。2、老师说出实物的名称,幼儿拿出该实物。3、让幼儿把相同的实物放在指定的地方,这些操作,实际上是教师在分类,幼儿进行匹配,这种操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及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但有些教师在实践中往往忽略这点,致使能力弱的幼儿束手无策,无法达到要求,同时又使能力强的幼儿没有得到提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运用操作法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如排序活动,可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材料;为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并配有变量特征的标记让他们按照标记排序;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让他们按特征排序,幼儿在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可允许他们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能使每个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操作。
四、不要让幼儿放任自流
幼儿的目的性、坚持性比较差,他们的操作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的辅导,就会缺乏一定的深度,甚至会远离操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根火柴棒,一根线,让幼儿通过测量巩固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同时初步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测量知识。由于是复习活动,教师把测量的方法教给幼儿,并提出一些要求后就让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也不一一指导,任凭幼儿自己动手,过了一会儿,才发现大部分幼儿拿着火柴棒和线在玩。提问操作结果,只有极个别幼儿能正确回答。由此可见,教师在幼儿操作时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观察,指点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没意识到、没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幼儿寻找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或不完善结论的原因,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组织、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帮助幼儿不断提高操作质量和操作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