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德育产生实效—听班教授《学生发展与德育实效》讲座后的体会
学校德育实效性,是指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关注的重心,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和目的。但现代的德育如何产生实效,实效是高是低?一直在困惑着我们。9月24日在这伴着秋雨的上午我们聆听了班教授的一场深入浅出,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知识,以文化学的视角剖析当代学生的问题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不但丰富了自身知识,提高了自身素养,为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更好地运用文化引领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方法。收获多多。
一.认识到影响德育效果的原因
班博士运用相关案例,讲解了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给我们提出了要研究学生是什么?作为心理存在的学生怎样跟学生讲道理,从而给我们启发,了解了学生存在道德问题及我们德育成效高低的原困:(1)从学校教育环境来看,由于对学生人格尊重的不平等,或对学生多样性、差异性的认同不足,以及各种人际和谐关系的丧失,或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学校教育成了重知识传授教育,而轻了德育。(2)从社会环境来看,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滋生,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它给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带来生机,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难题和挑战。给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方式、途径、手段提出了新情况和新要求。(3)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的稳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但离异家庭、重组家庭、贫困家庭的现实存在,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我们意识到众多的因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明确教师的任务
班教授谈风论笑的例子道出了学校的生活没有缺乏德育的内容,而是需要研究什么样的德育.学生是以一种文化而存在,学生的文化是学生与教师发生互动的中介,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完美进行引导及教育。因此作为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气质特征,分析好学生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研究出学生是以惩罚与服从为走向、或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或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为取向、或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或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或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的六个阶段中的那个阶段特点。班教授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了解熟悉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是教师当务之急之任务,因为现实中不缺教师的爱心,而是缺乏了教师的爱能。了解学生的文化将是我们要关注的,这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关心、安慰和心理调节,比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积极方式,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文化,缩小和学生的文化差异,同情孩子的感受,但不宽恕孩子的行为,才能使教育学生的效果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