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知道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通过测量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欲望,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 2.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注重实践运用。 课堂中鼓励学生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处处有数学”。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卡片、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准备 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卡片,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师: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最小的长度单位呢?(毫米)
师: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米、1厘米、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 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卡片复习,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激发求知欲望,为系统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1)提问。 师:如果老师让你测量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厘米。 师:为什么不选择米呢? 生:因为课桌的长度不够1米。 师:为什么不选择毫米呢? 生:因为毫米的单位比较小,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测量。 (3)汇报测量方法。 小组一: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小组二: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10厘米长的纸条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9个10厘米,余下的用尺子量,还多出来7厘米,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4)比较测量的方法。 师:刚才在测量的时候,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生: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在第一种方法中,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30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米。(板书课题) 2.教学1分米=10厘米。 出示课件。 师:数一数,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对,10个1厘米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1分米。 课件出示1分米的放大图,同时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10厘米? 生:9个。 师:9个10厘米是几分米? 生:9分米。 师: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9分米7厘米。 3.教学1米=10分米。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可以借助米尺,也可以进行计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小组一: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小组二:我们小组是根据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10个10厘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师:如果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的话,分米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厘米的前面)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两根手指中间的部分大约是1分米。(反复两次) (2)比一比。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同学能够获胜。请坐在南侧的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坐在北侧的同学用直尺量一量,调换角色再量一遍。(同桌之间互相量)你和同桌所表示的长度哪个更接近1分米?(学生举手)希望你们能够帮助自己的同桌,让他们也能用手势表示出准确的1分米。 (3)估测一下,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腕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请你的同桌帮你量一量,看你估测的数据准不准。(同桌活动) (4)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厘米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画完后,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请你用直尺画出长度分别为2分米、3分米、5分米的线段。 (5)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学生思考后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