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2课时 加减混合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基于以上理论,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运算顺序。 本节课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创设了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由乘车人数的变化引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明确加减混合运算所表示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不同之处,明确有些算式的竖式书写不能用简便写法,从而总结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索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25+18= 76-29-35= 请两名同学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连加、连减按什么顺序计算?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乘车的例子来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发现信息。(出示教材28页例3情境图) 师:看,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4)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①提出质疑: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②分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计算方法。最后把本组讨论的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③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a.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板书各种方法)
b.引导观察,对比两种计算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的形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5)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8页例3的填空部分。 2.课件出示例4:72-(47+16)=____ (1)启发性提问。 ①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2)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正确和错误的计算形式指名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评价订正。 3.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8页下面“做一做”。 (2)让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4.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