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秉承优秀传统,弘扬进取精神—读《不跪着教书》之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7:5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秉承优秀传统,弘扬进取精神—读《不跪着教书》之感悟
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     周颖超
从小就养成了睡前阅读的习惯,这不,枕边就摆着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一书。不读内容,光看书名,就给人励志,催人奋进。于是,它就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之一。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而随波逐流。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一、立尊严、拥有独立思想。
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吴老师指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了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  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但不能丧失自己作为引导者、点拨者的地位,教师必须是一位有个人见地与独立思想的引导者,对于学生有悖于文本主体价值观的解读不能作旁观者,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与智慧生成的激情殿堂,让“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程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能走在教育的前沿,才做教育改革的前驱,才能做到高瞻远瞩,才能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教育不但需要理想,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思想。我愿为之而奋进。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素养。
吴老师在《只要肯读书》中提到做老师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的确,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重要的途径。有句话说的好:“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学习,不喜欢读课外书。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缺少教师榜样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做到忙好手中的事,读好经典两不误,争取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定会有兴趣阅读。只有爱上读书,多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改变知识的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正如“新一代书生”的专家评析:新一代书生需要新一代老师,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敬重他。      
在《这是我的一片土地》中吴非老师写到:“教师只要肯读书,教学未必是难事。”因此,教师要敬重阅读,热爱读书的老师一定能够引领学生爱读书,在课堂上也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鲜活的信息与激发灵动的思想,让课堂充满书卷气、人文气。是啊,读书如播种,只有多读书,老师才能很有尊严地站在课堂上,也能富有底气地挺立于课堂,真善美的种子也会永远扎根学生心灵深处。
回到书架前,让书香滋润我们吧!学生需要爱读书的良师益友!
三、课堂个性化,,体现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位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有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的老师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认为,老师没有教学风格就没有教学地位,“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如破庙庸僧在谈禅。”吴老师的观点非常尖锐犀利。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长短处,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面展示出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什么都做得相当的精彩。就拿语文教学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要求有很多,要博古通今,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有书法家潇洒的字体,要有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要会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等。那么,我们就要合理的分析自己的特点,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它发挥到极致。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教育。吴非老师有勇气、有魄力,具有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跪着教书,做个有思想、会读书、有风格的教师”,我以此自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4: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