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则小故事是讲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有没有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哪位母亲有多么地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么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注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吃!”霎时,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按照自己惯常的思维习惯去判断事情的发展方向和结果,同时又常常出现与自己的判断截然相反的方向和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就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不相符的情况,这种不相符的距离越大,事情发展的结果就越糟糕,因为主观想象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脱离客观实际就是脱离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规律的一切行为必将为其付出同样的代价。或是物质的或是心理的或是其他方面的,所以要做成一件有把握的事情,就必须要使自己的想法和方案适应事体本身的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单拿以上故事来讲,似乎母亲起初的想法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常人常常会遇到和采取的方式,先训斥一番而后告知儿子因该如何如何,但这里要告诫人们的是能否采取一种更为稳当、更为妥帖的先倾听而后下结论的思想行为方式呢?显然是可以而且因该使这种方式成为自己的习惯,这样就能避免生产生活中的很多误会和尴尬。
当母亲采取倾听的方式听到儿子讲“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吃!”时,妈妈一下子愣住了,母亲小看了五岁的儿子,母亲误解了五岁的儿子,母亲误把儿子“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尚未形成的行为当成是贪心吃两个或使坏不让母亲吃的后果,误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贪婪和使坏的意念出现呢?但在母亲倾听之后的一瞬间立马感到自己的想法怎么会与儿子的想法相差那么远呢?此时,不是母亲教育儿子,而是儿子教育了母亲,母亲在感激之余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倾听并不单单是一种能力,更应是一种德行、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关爱、是一种责任,这个倾听应该成为我们成年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样能避免生活中很多误会和后果,只要耐住心性、理性地倾听一下,就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忧愁,所以,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汲取营养,使我们的思维更科学、更现实、更具价值和意义,增加生活的信心和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