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式品德课中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特征探究
吴宏祥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摘 要: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决定了“活动式教学”将成为品德课的重要教学形式,而活动式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最值得关注的。在影响活动有效性的因素中,活动组织的有效性不容忽视。一个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本文试从活动前方案的设计,活动中活动过程的有效调控,活动后的有效评价等几方面对活动组织有效的特征作粗浅的剖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提高活动有效性的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动式;品德教学;组织;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品德教师在课内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学,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传统形式,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体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活动式教学”成为品德课的重要教学形式,但应该看到,在不少老师的活动式课堂教学中,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学生的情感却没有得到熏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训练,学生自然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活动式品德课堂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的。在影响活动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活动组织的有效性不容忽视。很多时候,教者为活动教学绞尽脑汁,策划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环节,可就因为未能组织好,活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包括活动前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调控,活动后组织学生总结,展示交流成果,并有重点地对结果进行有效评价等。如何提高活动组织的有效性,使活动式品德教学向着科学、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在此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活动前:活动方案的有效设计
活动方案的设计是活动式品德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活动内容确定后,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合作的氛围中,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读懂教材和学生,明确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思考和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防止出现没有目标或偏离目标的课堂活动。活动目标最好是适宜性和发展性的,以便给学生一个生成性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研究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准确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制定出明确合理的活动目标。
2.要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突出师生共同探究、实践的过程。要结合品德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体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向现代的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走向实践课堂;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对话;从标准答案走向多元解读。
3.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活动形式对整个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具有直接的关系。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能活跃学生思维,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更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所学的知识,进而内化为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技能。要提高活动教学的效益,就要根据活动内容精心选择活动形式。一种好的形式不但能让学生喜闻乐见,而且能带来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应该选择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作为题材,这样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对以下几种活动形式比较感兴趣:
(1)模仿秀: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去模仿生活中的人物说、唱、跳、写等。比如教学《我心中的那颗星》的时候,让学生模仿自己崇拜的名人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等。课堂上有的同学模仿模仿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中华人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有的同学模仿姚明大灌篮;有的同学模仿成龙的武打动作等。(2)操作: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操作,进而自主探索所学的知识;(3)表演:儿童大多喜欢表演,通过表演活动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展示,得到大家的肯定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适合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唱唱、跳跳、演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