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7-7 02:02:10
|
只看该作者
2、展示自我的“智力大比拼”。
每节课前,我都要抽出5-10分钟让学生一起智力大比拼。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他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他就拥有向全班同学提三个问题的权利,谁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的节目,所表演的节目必须让同学表决通过,从而达到“我能行”。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3、精彩的问题上黑板。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去“亮相”,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4、当一回伟人试试看。
科学大师的经典故事是最好的榜样。我觉得,如能带上全班学生,顺着那些科学家的思路走走,看看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又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指引之下,不断地逼近真理的?这比单纯地讲概念讲生命活动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能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光合作用于1771年被发现,历经200余年,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不断小有所成,其中有六人次因有重大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奖。我通过回忆科学家们发现的思路即从“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鲁宾和卡门”,提出“光合作用的发现分哪几个阶段?每阶段中科学家们提出了怎样的问题?通过什么实验解决的?结论是什么?”,让学生思考作答,引导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5、大胆让学生尝试。
期中考试前,我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学生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出题”(提问题)并非教师的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学生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学生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问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加强了对集体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意识。
三、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为“什么是___?”或“___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1、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2、到实验中找问题。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