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良性预习是高中语文课堂和谐的前提》课题实施中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1:5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良性预习是高中语文课堂和谐的前提》课题实施中的反思

随着课题实施的推进,脑中的问题会有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在与同行们的交流中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含混不清如:什么是预习?预习是否必等。经过近阶段的课堂反思,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也清晰了一些。
    预习,简单地说就是课前的准备。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即将到来的授课,在内容理解、情感传递、心理接受上的课前的自我预备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篇章,具体的内容,判断出自己与文章的交互情况(作为读者的你通过文章这个媒介,是否与文章背后的作者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抑或是深入地沟通甚至是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从而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这样的一个课前试水是否必要,这个过程是否会冲击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我的观点是叶茂葫芦大。
    我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一篇寓言《我要的是葫芦》,文中的主人公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这棵葫芦的叶子上生了虫子,可是主人却不管,邻居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管,他说我要的是葫芦又不是叶子。这个故事的结尾也是可想而知。课堂也许就是那个葫芦,课前的准备就应是给予葫芦充足营养的预习,课前预习充盈,课堂上生成才会多,教师的授课的价值,学生学习的意义才会体现出来。老师在授课前就做到了“备学生”“备知识”,在课堂上才能“塑学生”;学生呢,在课前做到了“读己”,“知己”,“懂己”从而在课堂上“塑己”所以,这个试水过程是必要的。以小说题材的文章与文艺评论类的文章为例,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在预习中同学们的兴趣点在小说上。从灵中的143班、144班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在小说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曲折生动的情节上,而“人物形象”以及小说中透露的深邃的思想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他们认为于己无关。而“文艺评论”类文章如《说木叶》同学们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兴趣点,甚至是能完整地读一遍都成为障碍。有的同学即使能硬着头皮去读,但读下来却不知文章所云何事。究其原因,是语言太过晦涩吗?同学们对此都否认。事实上,真正的原因是作者深邃的思想及极强的理性思维让同学们难以跟上。说到这我突然想起,西晋时期,张华问曾为蜀汉服务的李密说:诸葛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啊?李密回答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谈论时言辞较为简洁而优雅,而《大诰》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谁能和他相匹敌,因此他说话细碎一些。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人的认知水平,学识积累,看待世界的眼光及角度等方面都是有层级差别的。正如“文艺评论”它的专业性及其深度都要强过其他文体,所以,对于阅历尚浅、学识积累不厚、理性思维不强、思想深度不够、且尚未形成自我独特思维角度的同学们来讲,这类文章的确是没有兴趣点。
  那么,通过预习交流,老师也就知道授课中教学的重心放在哪里。如,帮助同学们寻找阅读的兴趣点,欣赏文章中最动人的部分即,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欣赏其独特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专业而严谨的用语等。从而,让同学们感受到“理性思维”的光芒。而同学们在预习中的小组讨论也会深刻感知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尤其欠缺,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文章为什么总是有“浅淡寡味”之感,是“感性过剩,理性不足”所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6: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