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 11:31:09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多数从条件出发,设出直线方程,用k表示M的坐标,消参数得y=2x,我在肯定学生的解法的基础上,作这样的分析:该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中涉及到弦的中点和斜率,因而可以考虑采用一种“设而不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逐步引导得出以下解法:
解:设点A(x1, y1),B(x2,y2)
∵点A、B在双曲线x2-y2=1上
∴x12-y12=1 x22-y22=1
∴-得(x22-x12)-(y22-y12)=0
即 - ×=0 ( x1 ≠x2)
由条件知:k= ,
代入上式得: ∴所求点的轨迹方程是y=2x 。
再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该解法的适用条件,并命名为“点差法”。有了这样的基础知识,我紧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2:若椭圆mx2+ny2=1与直线x+y-1=0交于A、B两点,过原点与线段AB中点的直线的斜率为,则的值等于 。
问题3:中心在原点,焦点坐标为(0,±)的椭圆被直线3x―y―2=0
截得的弦的中点的横坐标为,则椭圆方程为 。
学生根据刚学到的知识,对照条件不难得到如下分析.
问题2分析:该问题的条件中涉及到弦的中点和斜率,因而也可以考虑采用“点差法”解决问题.从而所求的= 。
问题3解析:由椭圆的焦点坐标可得:c2=50=a2―b2, 将中点横坐标代入直线方程可得中点坐标为(,),运用弦的中点和弦所在直线的斜率的关系,设出弦的端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可得到关于a2、b2的另一个方程.从而可得所求椭圆方程为。
通过前3个问题的解析,学生对“点差法”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不够深刻,即遇到稍复杂的问题仍不能灵活运用该方法。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稍微复杂的问题:
问题4: 已知直线L交椭圆4x2+5y2=80于M、N两点,椭圆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B点,若△BMN的重心落在椭圆的右焦点上.求:直线的方程.
问题5:已知某椭圆的焦点是F1(-4,0)、F2(4,0),过点F2并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B,且|F1B|+|F2B|=10.椭圆上不同的两点A(x1 ,y1)、C(x2 ,y2)满足条件:|F2A|、|F2B|、|F2C|成等差数列
(1)求该椭圆的方程;
(2)求弦AC中点的横坐标;
(3)设弦AC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y=kx+m,求m的取值范围.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开始提问,学生果然有困难,我便针对学生提出的“坎”分析,引导他们得到如下思路:
问题4分析:由条件中的重心坐标,可得弦MN的中点坐标,因而要求直线方程,只需求出直线的斜率,这样“点差法”的使用条件已有。
问题5分析:该问题综合考查二次曲线的定义、等差数列的定义、弦的中点问题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是解析几何中的综合问题。问题(1)由椭圆的定义和条件易得椭圆方程为问题(2)根据椭圆的第二定义和|F2A|、|F2B|、|F2C|成等差数列可得弦AC中点的横坐标为4;问题(3)较难,但由问题(2)的结论联想“点差法”可得直线AC的斜率与AC弦中点纵坐标的联系,进而可与m建立联系,由-<y0< 得m的范围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练习。
四、例题的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例习题的挖掘,要利于考点的呈现。
课本例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而我们的高考试题有时产生的背景来源于课本的例习题。高三复习课中,我们应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例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例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课中例题选择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针对性、示范性、可行性和研究性,要活用资料,不要照搬资料,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精心挑选题目。要选择一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供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与方法,达到解一题,通一类,带一串。精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可以引申推广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研究,以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和新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