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地理课上,我做了一次“背叛”:
课前备好的课,准备这样上下去:先出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气的受热过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说出大气热力状况包含的两个含义,解释大气保温作用);学生候课3分钟,把教学重点读读背背识记下来;然后展示合作探究的四个问题(解释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原因;解释青藏高原热量不足的原因;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的作用;讨论温室大棚保温原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展示;最后进行跟踪强化训练。
可一进教室,展示课题以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烈,背诵内容展示后,有好几个学生并没有用心去背诵,去记忆知识要点。特别是看到学生精神状态较差,对学习的欲望较弱以后,我觉得我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了。我的调整教学思路。
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后面要讨论的内容,先拿到前面来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有重点地点拨和提示。于是,我把前面的四个问题,进行了调整,手写在大屏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藏族同胞为什么夜晚喜欢穿着厚厚的藏袍,而白天却愿意露出一个肩膀?
(2)果园中铺设鹅卵石或者沙子有何好处?
(3)很对农民喜欢用烟雾防止作物霜冻?你认为它有何科学道理?
(4)现在雾霾天气很严重,雾霾天气发生后,对昼夜温差有何影响?
(5)冰岛发生火山后,火山灰覆盖了冰岛大部分地区。火山灰对当地的气温有何影响?
(6)我们很多同学的家里,都建有塑料大棚。请思考,塑料大棚的保温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一样么?为什么?
为了有效地解答这些问题,我还在黑板上展示了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然后让学生针对问题,结合图示分析一下,问题出现后,是哪些环节发生了变化?这些环节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问题出示后,学生的积极状态明显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转头,开始组内探讨了。争议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10分钟后,争议声结束,每个小组安排代表进行发言。他们讲的有条有理,很有章法。最后,我再略作总结,教学任务就迎刃而解了。
课后,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的上课情况,我发现我对自己是有所“背叛”的。不过,我“背板”的是自己的预设过程。
首先,我“背叛”了前期的预设。我把预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删去了两个环节(候课三分钟和教师讲解),直接用学生分组讨论代替了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把课堂的主人重新换回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真正地行使他们学习的权利。要知道,学习不是教师的事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教师,可以指导,但不可以把学生向我们事先预设好的方向“过度”引导,要学会随机应变,要有教学机智。
其次,我“背叛”了教师主导的理念。我相信大多数老师和我一样,都是认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和老师,是双主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或者认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解惑者。其实,这些理念,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我现在在想:教学的主人,是教师,故而教师要能够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但学习的主人呢?它只能是学生自己,学习是学生一个人的旅行。教师可以指导,但不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预设好的方向上去。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不应该交给老师,而应该交给学生,或者说就是学生自己的时间,我们没有理由占用学生的时间,无论你是重点点拨,还是精讲精练,你都不能在课堂上占据大部分时间。甚至了连小部分时间,都不应该。我们要放手发动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形成自己的观念,去展示,去交流。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这种“背叛”,不仅是对学生的理解与认同,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保护。当然,对于自己来说,这种“背叛”,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完美进行的一次“救赎”,更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思想的一次“救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