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这“慢”字可算是挂一漏万地概括了教学中的诸多变数和无奈。为适应或解决“慢”的现象,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尝试,生本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调整学和教之间的比例及先后关系。基于此新教学方式的倡导也当属此列。只是当本次实实在在的坐在学生中间体验,评价关注的对象由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对生本教育有了更多的体会。
一丶语文活动不是越多越好。
一个下午3节课,听、记、发言、讨论、写作,我还仅仅是在旁边默默观察,中间10分钟的时间我完全不能做到满血复活上下一节课。由此我想到了那些“花样”课堂。基于语文的学科特点,文字之美、情感共鸣都是需要静心品读的,当我的耳朵、眼睛和手都成为了配合各种活动的道具时,浅阅读就应运而生了。请让我安静地读读课文吧!2分钟的时间讨论能说出点什么呢?3分钟写作?除了正好文思泉涌,我写不了几行啊!那么就说几句好了,随便写几行吧,反正总有人比我说得好,也有人能文采斐然……于是课堂的游离就产生了,造就了课堂的虚假繁荣。跟着学生一起上课,真切的体会到了“慢”字,阅读速度没有那么快。即使能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别忘了还有阅读任务呢!写作水平没到妙笔生花,讨论还没轮到我呢……流程化的课堂环节,真是忽略了学生的能力现状。不管教学理念和方式如何创新都不应当脱离“生本”。回归到语文本质来,读,咱就认认真真读,读到文字中去,读到情感中。写就让我能完整表达,活动少一些,做透彻一些。
二、学习目标的预设真正考验教师功力。
曾见识过这样的课堂:教师一个问题抛出来,下面可用一呼百应来形容。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烈……然而让人疑惑的是:学生都会到这种程度了,这节课是学啥呢?这种情况大概应属于学习目标预设过低,从生本教育的角度看反倒不值得称道。于此相反,预设过高的课堂是气氛沉闷,要么学生是引而不发,要么是仅有个别学生响应。坐在学生中听讲,能清楚看到两种极端,特别是在小组讨论中,有话语权的学生几乎承包了学习任务,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默默地不发言不动笔不反驳不追问,局外人的状态。从表现来推测,初中学生能甘于韬光养晦者怕是不多,多半是超出了理解水平,不知道怎么说或错了怕人笑。这就涉及到学习目标设置的难度梯度。理想状态是开放性和难度梯度并存,不过能达到这一步可是真正的大家了!教育是遗憾的艺术,能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也仅是个极致状态。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在预设学习目标时能尽可能地考虑到更多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
此次转换了角色,跟着学生听课,将目光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才对学之不易,教之困境有了点逐渐清晰的认识。课堂是学生进步的台阶,一节一节的课堂学习构成了学生前行的阶梯。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这一点说,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得坐到学生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