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以读代讲”遇到“朗读”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字字句句充分体现了小学各个阶段都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以读代讲”耳熟能详,倡导多年,但至目前,还是被束之高阁。是“曲”高和寡?还是理论与实践难以对接?我也想以己之愚见,渐次地认识它,逐渐撩开她的面纱:
什么是以读代讲?
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这里的“读”应该是指读的形式,当然既包括朗读,亦包括默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鉴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读代讲的提出主要是为有效遏制课堂上的无效问题,实现以读代问的效果。
让我们先从“狭义”的角度,将“读”定位于“朗读”来诠释以读代讲。为什么这样来思考,我以为:“以读代讲”是一个教学理念,不同的读法都可以以此为指导来设计。当我们还不能够对一个理念融会贯通时,不妨先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将理念与教学行为对接,就相当于将概念进行了具化,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以读代讲的认知才会有所依托,继而推而广之,得以深化。
那么,如果将“读”聚焦到“朗读”来诠释以读代讲,就应该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寓于以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要以学生的实践和活动为主,教师只做点拨和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