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管理经验 如何应对那些课堂上调皮的学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16:0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遇到过那些叽叽喳喳、小动作不断的学生。他们或与同学交头接耳,或自说自话,或自顾自做小动作,甚至打闹起哄。面对这些孩子,该如何应对呢?  

  学生为什么爱说爱动

  一、学习基础差,听不进去

  总有一些成绩差到令自己绝望的学生,上课对他们而言如同进“炼狱”,他们拒绝学习,回避提问和教师安排的种种活动。在课堂上找些能发泄精力和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来做,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二、已经会了,不愿意听

  这类学生除了做些小动作,更喜欢在教师提问时未经允许就抢先说出答案,对于教师的讲解也不予理睬,甚至可能会在课堂上公然指出教师的某些错误,让教师难堪,一般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如果教师将其看作公然挑衅,对其压制甚至责罚的话,必然会导致双方矛盾升级。

  三、纪律意识淡,行为习惯差

  有些学生爱说爱动并非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我调控,尤其是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时常会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或事物吸引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有时心不在焉地做些小动作,有时脱口而出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看似无理取闹,实则并非恶意,对于这种自制力差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引导,适当调控。

  四、显摆、逞能、耍宝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只是为了引起老师或同学的注意。心理专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一些学生由于无法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认可,于是便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吸引同学的目光。

  五、有了别的事情占据注意力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一本《圣经》里藏了一把鹤嘴锄,连挖了20年的洞,成功越狱。在当下的学校里,学生也用这种办法“越狱”,不过,监狱换成了上课的课堂,鹤嘴锄变成了手机、小说……

  应对策略

  一、相反预期策略

  陶行知的“四颗糖”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教育故事,孩子本来是准备接受批评的,结果反而受到了表扬,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责心理,激发了他反省和向上的力量。

  现在的学生常常会揣摩教师和家长的心理。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如果都在学生的意料之中,往往收不到效果。

  在实施相反预期策略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要完全出乎学生的预期;第二,其教育行为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即教师在实施相反预期策略时,不能为了相反而相反,而必须合乎情理地“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

  二、自然惩罚策略

  自然惩罚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卢梭把它称为“自然后果”原则。

在实施自然惩罚策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育者不直接实施惩罚;第二,教育者要创造一切机会使学生的错误后果尽可能快、尽可能大地显现出来。

  有位教师提到,其班级的一名学生有次通过作弊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教师却佯装不知,还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在课后的谈话中鼓励他下次继续保持这样的成绩。教师的表扬实际上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这名学生因为作弊,不得不付出改变学习方式而发愤读书的代价,结果,在后面一次考试中,比他平时的成绩上了很大一个台阶。这是一种自然惩罚策略的运用。让他自己来承担后果,以此促使他后悔并反省自己的吹牛行为,这就是自然惩罚策略的核心思想。

   三、负强化策略

  “负强化”理论出自斯金纳,在教育层面上可以将之总结为一句话:学生会因为某种行为得到强化,从而提高该行为发生的概率。通俗点儿说,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之所以养成,都是因为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某种“好处”。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对于一些好的行为,我们分析一下学生因此得到了什么好处,就加强之;对于一些问题行为,我们分析一下学生因此得到了什么好处,就消减之,也就是进行负强化。

  许多教师上课时会发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不论教师问什么问题都积极参与,不管回答是否有错,特别喜欢在教师上课时插嘴,非常生硬地想把自己表现一下,甚至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故意出丑,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如果老师批评他们,他们往往毫无愧疚之情,而且显得有些兴奋。被批评时答应得很好,但一回到课堂上又原形毕露。对于这类学生,国外有个称呼叫“课堂小丑”,那么,他们为什么甘于做“课堂小丑”?教师又应当如何来处理呢?

  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甘于做“课堂小丑”,首先要弄清楚他们不惜损害自己的形象博取大家一笑能得到什么好处。其实很简单:“课堂小丑”不论是非,重要的是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吸引了眼球。如果好处是这样的,那么处理起来思路就很简单了:在他搞笑、作怪的时候,让他无法得到其他人的关注。

此类问题处理可以参考下面的步骤:

  一是不论这个学生如何搞怪,教师都不要看他,目光不能与他接触,而要冷处理。

  二是与此同时,要把其他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让他们也不要关注他。

  三是走近他,以身体语言来表达对他的不满,但不与其进行目光接触。

  四是表扬他身边遵守纪律的同学。

  最后一步很关键,当事的学生在失去众人的关注之时,必然会失望,此时要给他提供一个榜样,同时暗示他:像你这样作怪扰乱课堂纪律的,老师不会关注。老师关注的,是你身边遵守纪律的同学。如果他有所收敛,就要马上进行肯定和鼓励,这样就会慢慢将其引到所预设的方向上来。

  四、社会性强化策略

  心理学认为,人和人互动就形成社会性,社会性强化就是通过人和人互动的形式来达成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微笑、赞赏、点头、注视、拍手、斥责、告诫等都是社会性强化。这些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中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我们设想一下,老师认为一个同学近期表现不错,值得肯定,但由于自己整日授课,已经懒得说话了,那么怎么办呢?其实什么都不用说,在上自习课的时候,走到那位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膀就足矣。如果他的感觉不是很强烈,那么你就连拍他一个星期的肩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感觉会完全不同,他会觉得已经肩负着老师的层层信任与重托。小学教师则可以有更灵活的方式,拍拍脑袋、拥抱都是合适的。

  要注意的是,对小学生可以又拍又抱,而对中学生更重要的则是让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做得好。因为中学生一般很在意周围的人怎么看他。表扬中学生的时候是直接表扬他好,还是背着他在他朋友面前表扬他好呢?后面一种表扬方式更好。这可以降低他对教师表扬动机的怀疑。还可以在家长面前表扬孩子,这样家长高兴,孩子更高兴,这是三方共赢的好方法。  

  五、活动性强化策略

  活动性强化又称权力性强化,即赋予一部分同学特权性的活动。活动性强化实质是权力的赋予。

  虽然对“封官”之类的举措,家长、孩子都认可,但我还是建议各位老师慎重使用这种办法。一是这种做法属于“官场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会催生一些“小官迷”,这等于过早培养孩子的功利之心;二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项权力的赋予当然令人开心,但赋予权力之后再给予剥夺,人的失望会很强烈。所以,当教师用“封官”的办法鼓励学生的时候,存在一个风险:他在这个“官位”上做得很好的话,没有问题;如果做得不好,教师要换人的话,对他的心灵伤害就很大。

  那么,在学校中就不能用这种活动性强化来表扬学生了吗?当然不是。虽然活动性强化伴随着权力的赋予,但权力不等于“官”。比如教师上课时,突然想到一件东西忘在了办公室,需要一个学生帮忙去取一下。这时,你常常要谁帮你去取呢?是班长、课代表、学习委员,还是其他同学呢?其实,许多教师都用过这种办法:谁表现突出,就让他自由选择座位;这次考试谁考得好,就让他来出考试题;等等。这些事情,学生做得起劲,教师也感觉轻松。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爱我,自己与老师的关系特殊,这种感觉是非常微妙、非常好的。

   三个特别提醒

  一、别让提问成为惩罚

  上课期间,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提问学生。因为要回答问题,学生就必须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就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可以避免学生开小差行为的发生。不过,这种技巧应谨慎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尤其是有的老师把提问当成一种惩罚手段时。因为它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别让关注成为压力

  学习好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拨往往就能较好地理解所学的新知识,而老师在讲解知识时必须兼顾那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这时候,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当中就有人不愿再认真听老师继续“唠叨”下去了,于是就开起了小差,做起小动作来。

  我常见到一些教师对个别学习较好但课堂上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说:“如果你上课再认真一些,学习再用功一些,那你的成绩将更加优异突出……”还有个别教师干脆采取极端的做法,如试图通过惩罚或恐吓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这样做往往结果事与愿违,不仅不能对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起到教育、帮助的作用,反倒会在他的内心留下难以抹去的自卑阴影。  

  三、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

  大多孩子的小说小动,其实不是毛病,不需要改变。教育所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成长、发展的规律。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更趋向于关注儿童身、心、灵和精神的整体健康和发展。以近些年被越来越多人认同的华德福教育为例,其课程设置非常注重艺术教育,如语言、话剧、讲故事、唱歌、绘画、奏乐器、韵律舞、游戏、手工、园艺和农艺等,华德福教育所信奉的理念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不可剥夺的价值与尊严。人要做的是开拓自己生命的意义,达成完善的自我。当一个人懂得自己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时,他也就会尊重他人,尊重自身所在的世界,懂得感恩,懂得爱与分享。”在这样的学校里,是没有“小说小动”这一概念存在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3: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