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浅谈现代公民素养在实践中养成
4月7日傍晚,我独自驾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第七届“苏派”班主任高层论坛的会场。原本觉得挺孤单的,可是看着来自江苏省各地的老师们,已经早早到达,在陆续办理参会手续,里面不乏有熟悉的面孔,听着老师们谈论着熟悉的话题,心里突然就觉得温暖起来了。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现代公民素养与班级公共生活”的案例讨论。案例讨论的主持人是特级教师芮火才老师。以前芮老师的名字在杂志上,我读他的文章;芮老师的身影在讲坛上,我聆听他的讲座。今天,我就坐在他的身边,感受着他的幽默、他的睿智,让自己也不禁激动起来。还有坐在身边的那些参与讨论的班主任们,我早早就在会议的“会务指南”上认识了他们,当自己正真走近这些优秀老师们时,也会不知不觉地对自己要求也高起来。
案例讨论围绕四个视频展开。芮老师让我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视频的案例。我原本想说说第二个关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视频。因为我也与学生们开展过这样的活动,特别有同感。觉得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班主任整合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带着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政府、走向街头,锻炼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更树立了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这些都是公民素养所需要的元素。
可是,有两位老师都围绕这个视频案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我选择了第四个案例——关于文明素养的培养。
我关注的是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文明素养”的。我们不难看出,在案例中,学生讨论“地铁鸡爪女”事件和“公益广告”时,口若悬河地说出了很多道理,对于文明的重要性也认识很深刻。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存在着“道德意识很明确,道德行为却难行”的问题。会场上也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德育工作中存在“洗脑”的现象。其实,德育正真的目的是将明白的道德意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付诸于道德行动。同样,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老师们明确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把握好教师直接价值引导语学生自主道德构建的度,也就是教育家们提出的“教育平衡观”吧。
原本以为案例中的老师会一直这样引导学生讨论下去,正在失望之时,话锋一转,老师组织学生拍摄“文明的公益广告”,学生集思广益,纷纷行动起来,拍摄出精彩的广告。这让我眼前一亮: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激发了内心“欲善”“行善”的道德意识,之后也必然会严于律己,养成文明的素养。从中我们得到启示,当我们教育者将道德教育留于口头、留于形式时,学生也自然会表现于口。当我们将学生缺乏公民素养的问题细化时,在细节中落实教育,在行动中贯彻教育,在体验中感悟教育,那么我们教育就不是“洗脑”式的教育了。正如我所关注的公民素养之“尊重”,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总会将同学的姓名写错,那么我就开展“尊重从姓名做起”,教育能读准别人的名字,能记住名字,能写对名字,不要用名字的谐音起绰号;发现学生午餐时浪费粮食,就开展“尊重劳动”活动,带着学生体验食堂工人的辛苦,发动家长带孩子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远比课堂上的说教更能让学生们接受;微信新闻中出现了关于“中国游客采摘日本樱花”的事件,就引导学生们“尊重环境”;家长与我反应,孩子经常对父母发脾气,那么就开展“孝顺从尊重做起”的系列活动,那么“尊重”的素养教育就落到实处,学生的公民素养也能渐渐形成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的痕迹就会淡化,越是无痕的教育,学生越愿意接受,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幸福,从而就愿意蜕变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翅膀划过的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尊重,不应该也是我们教育者具备的素养吗?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足……将教学和学习变成让人愉快的事情,如何我们的学生不害怕接受挑战,不害怕思考,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冠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