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41: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李艳菊等
   [摘要]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15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99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和其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标明:(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可分解为四个维度: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以和社交障碍。(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小班到中班阶段,大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无显著差异。(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结构模型;亲社会性;社交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日益重视,初步揭示了早期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目前,幼儿同伴交往研究已经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身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置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目前有关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结构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各国研究者主要将控制和移情作用或归属感作为交往的基天性力,此外行为灵活性和社交放松性也为一局部研究者所重视。有研究者提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包括三个局部:社交主动性、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吴放、邹泓(1999)则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分解为攻击性、助人以和同伴喜爱程度。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还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集中在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上。如,Goncu(1993)和Denham(1991)㈣认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的,在此过程中,小班到中班是增加的加速期,中班到大班增加缓慢。关于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者普遍认为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显著优于男孩。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研究者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对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可分解为哪几个局部;(2)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具有怎样的分布状况和发展特点;(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上海市的示范园、一级园和二级园中随机抽取15所幼儿园,再分别从每所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随机抽取2名幼儿,共抽取了199名幼儿作为研究样本。幼儿按所在年龄班(小、中、大班)和实际年龄(3岁、4岁、5岁)两种方式分组,研究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在正式编制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前,我们分别对上海市示范园、一级园和二级园的20名教师和20名幼儿进行了有关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特点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合Howes(1987)编制的《同伴交往能力教师评定量表》、William(2007)编制的《同伴交往能力评定表》以和张元修订的《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研究者提出假设,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分为四个维度,即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以和社交障碍。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该问卷为封闭式问卷,由被试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负责填写。问卷共20题,内容涉和研究者假设的四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等级量表,选项从“总是”“较多”“一般”“很少”到“从不”,分为五个等级。其中,除了“社会障碍”维度的题目为反向记分(分值越高,该幼儿社交障碍越大,同伴交往能力越弱)之外,其余维度的题目均采用正向记分(分值越高,该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越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82。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研究者运用SPSS11.5、AMOS5.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工作,并对数据进行结构建模、差异检验、方差分析等处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结构维度
  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用AMOS软件建立因素模型,以确定同伴交往能力的最佳因子数(见表2和图1)。
 通常情况下,检验一个模型是否合理需要参照一些拟合指数,如CFI、IFI、NFI、RFI以和RCMSEA。其中,若CFI、IFI、NFI、RFI的取值落在0~1之间并大于0.85则可认为该模型拟合较好:RMSEA是近似误差均方根,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数,当RMSEA低于0.1时表示拟合较好,低于0.05时表示拟合得非常好。由表2可知,本研究理论模型中CFI、IFI、NFI、RFI值都大于0.85,RMSEA值小于0.1,说明该模型是适宜的、可接受的模型。
  从结构模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维度的测试题目与四个维度之间的因子负荷值(圆圈指向各个题目箭头上的数字)几乎都大于0.5(除了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第三题的因子负荷为0.463):四个维度之间的通径系数(四个圆圈之间双箭头曲线上的数字)也都大于0.5,说明该模型是稳定的,我们有理由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由这四个维度构成。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和关键期
  研究者考察了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总体情况,结果见表3和图2。
  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在总趋势图中,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比中班幼儿略有下降,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男孩。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F=8.07,P<0.01),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小班到中班年龄段的幼儿(t=-3.74,P<0.01),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无显著差异。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性别特点
  在同伴交往能力内部结构的四个维度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都很显著(P<0.05)。其中,中班幼儿在社交主动性上的性别差异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F=0.401,P<0.01)。而进一步对男孩和女孩在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女孩在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以和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上的得分均比男孩高,即女孩在这三个维度上表示得更好,男孩在社交障碍上得分比女孩高,即男孩表示出更多的社交障碍。
  
  四、讨论
  
  (一)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维度
  研究者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分解为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以和社交障碍。许多研究者认为,控制和移情作用或归属感是交往的基天性力之一,行为灵活性和社交放松性也对同伴交往有影响。但本研究在前期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发现,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控制和移情作用并不明显,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示出来的灵活性也普遍较差。 William(2007)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可分为社交主动性、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三个维度。前期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主动性”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局部。一些教师在访谈中指出,同伴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主动地与其他幼儿游戏、交谈”“和其他幼儿游戏时,总是成为领导者”“总会主动跟教师说家里发生的事情”“主动、开朗,交往中他是主角,其他幼儿以他为中心”。另外,我们认为将“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合并为“社交障碍”更为合适。幼儿的社交障碍表示为“游戏时通常是一个人闷头坐着,不会和其他同伴交换玩具”“不愿意参与同伴的活动,喜欢一个人玩,即使和同伴一起游戏时,也是跟从、听从的角色,不会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一维度从反面验证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问题。还有很多研究者强调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非口语能力”,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往往表示得更好,更能获得同伴的好感。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本研究采用四因素结构模型也是可行的。
  
  (二)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结果标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无论在哪一维度上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提高的。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不时地实现去自我中心化,社会认知能力也不时提高,使得同伴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研究标明,4-5岁的幼儿已具备初步的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注意和体会他人的情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能采用比较正确和适宜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不少研究者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关键期。本研究也证实了关键期的存在,并进一步发现小班到中班年龄段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访谈中,许多教师反映,小班幼儿刚进幼儿园不懂得谦让和与同伴合作,进入中班后,幼儿会更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总是能促成交往,胜利的交往又反过来强化了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使之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转化为一种稳定的能力。成为指导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主导因素,由此逐步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家长和教师应抓住3-4岁这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更好地促进和巩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结合对幼儿的自然观察和对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幼儿大局部时间是与同性同伴交往的,因此形成了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文化氛围。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生长起来的幼儿有各自不同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男孩更多时候是在公共场所游戏,较少受成人的控制,并且男孩的游戏行为较为粗犷,身体接触较多。相反,女孩之间的交往更强调一种合作和语言交流。因此,男孩与女孩在同伴交往水平上存在差异。
  
  五、教育启示
  
  (一)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激发幼儿交往愿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同伴交往能协商幼儿解脱自我中心状态,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以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以激发幼儿同伴交往的愿望,使幼儿体验受到他人关心和协商的愉悦,逐渐懂得关心和协商他人也可以给自身带来快乐,进而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交往、敢交往、喜欢交往的自由、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喜欢把自身身上发生的事以和自身的感受和愿望告诉他人,这就形成了幼儿的交往需要。然而,由于交往能力的局限,幼儿有时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身的真正意愿,经常导致“事与愿违”或“弄巧成拙”的结果。此时,教师假如采用训斥、讥讽等方式对待幼儿的失败,那就会打击幼儿的交往积极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相反,假如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协商幼儿发明弥补的机会,那么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交往的技巧和水平也会不时提高。教师积极的态度和对幼儿交往战略的指导,不只能为幼儿发明一个自由、宽松的同伴交往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还能使幼儿变得更加敏感,能主动地去吸收和内化良好的交往战略,为以后的同伴交往活动贮藏知识、经验和技巧。
  
  (三)家园合作,一起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假如家长平时的人际交往积极主动,对小朋友的同伴交往给予充分的肯定,将有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教宣传窗等形式协商家长了解和熟悉幼儿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将这项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给予幼儿一致的、持续的影响,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6: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