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流露,积极性、主动性、发明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组织区域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区域活动立体化。
一、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强化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
强调教育环境的设计要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气氛上必需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使教室不成为讲堂,而是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娃娃家”的小朋友在扮演角色的时候,经常根据角色的需要,到“扮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当“美工区”的小朋友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后,他们觉得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美食店”……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发明性。
二、变一成不变的时间安排为灵活多变的自主游戏
以往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都在老师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幼儿没有选择游戏时间的权利,而且游戏时间的长短也必需受教师的控制。现在,我们主要由幼儿决定游戏时间的运用。决定游戏时间运用的因素,是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而不是科目和时间表。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时间、时间的长短,他们既有了充分和完整的时间建构他们自身的游戏,又有了与他人交谈分享的时间。这种多角度、全方位、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带来的是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身的游戏中,自由地发明,主动地发展。
三、改变教师的角色地位,变“保守”角色为“协商”角色
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优良的环境和资源,让幼儿自由、自主、弹性、主动地投入游戏,生动而快乐地学习。教师的工作是协商幼儿沿着其兴趣的广大路径去发展,而且发展的焦点是整体的;教师应在幼儿兴趣基础上建立游戏活动,捕捉幼儿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催化剂”或一起学习者的角色,而不是引导学习或塑造幼儿行为,应成为儿童发展的观察者、促进者、支持者、引导者。如幼儿在“科学角”里对新投放的“变幻镜”、“放大镜”、“多棱镜”、“万花筒”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玩中他们引发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许多个褚老师?”“为什么镜子里小碎花转动后会变成许多五颜六色的花?”“为什么我的手指在镜子里变得这么大?”…… 面对小朋友一连串的问题,我们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镜子还有哪些秘密?”“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镜子有什么用?”……这种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相互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小朋友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对镜子的种类、功能和原理发生了探索的激情,激发了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四、变资料提供的盲目性为有目的性
区角活动的资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提供什么样的资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资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资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区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在资料的选取方面,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⒈资料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玩具和真实生活物品相象的程度。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进行游戏。因此,在区域活动资料的提供上,我们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如:“娃娃家”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小沙发、煤气灶、餐具等生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的家庭氛围。又如:在“生活区”中,为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提供了真实、新颖、美观、能吸引幼儿的各种儿童服饰,改变以往“学习为娃娃穿衣”为“学习为自身打扮”,
幼儿在真实、有趣的穿衣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
⒉资料的潜在性。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能暗示多种解答、防止局限于一个正确答案的游戏资料,让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探索、即兴扮演的过程中,不时发现同一资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资料的潜在性。如:在“巧手坊”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的“竹席片”,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了“竹席片”可以变成一块块好吃的“ 糖果”;一串串漂亮的“项链”;一幅幅神奇的图案;一盘盘香喷喷的“排骨”……
⒊资料的层次性。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资料,千万不能“ 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资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如:在“计算角”中,为让幼儿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我们第一阶段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第二阶段提供了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第三阶段则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资料,进一步学习按各种不同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这样,资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总之,“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区域活动立体化”是落实了《纲要》的基本精神,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