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80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6:5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PPT课件下载地址:
http://www.lspjy.com/forum-6-1.html

再见了,亲人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7:00: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7:00:18 | 只看该作者
再见了 亲人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
  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7:00:2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
  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
  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
  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
  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
  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
  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众笑)
  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你要写一次活动,写一次劳动等等,也都是重点写几个项目,或是几个人,有代表性的,总的情况就概括介绍了,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借这个问题复习了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了,我想这一课的段落划分你们也应该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可以分几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总的告别算一段。
  师:真聪明,连课文结构也不用我讲了。
  生:老师,分两段,前面三个人的算一大段,后面总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师:那样分段当然也可以,不过两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还是分四段比较匀称,行吗?刚才试了试,你们的火力还可以,但要完全说服我,感动我,你们还得努力,现在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可以了就准备发言,不用举手,有话站起来就可以说。先声明“老师,我要说服您!”或是“老师,我要感动您!”要说服我的,就先把你作为依据的课文读出来,然后再讲理。要感动我,就得读得有声有色,有感染力。好吧,开始。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师:(打断)先停一下,我问你,这是志愿军战士一边在和大娘说话,一边在回忆是不是?
  生:是。
  师: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很有语感地示范)这样来读,再重读一下。(学生重读,有进步)
  生:这一段课文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这里是由于敌机封锁,志愿军战士没的吃,老大娘冒着炮火,给他们送饭吃,表示她们很勇敢,在敌机封锁的情况下,她们也敢在战场上走动。
  师:嗯,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
  生:有。
  师: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生:(读)“记得五次战役……给我们吃。”
  师:这一句再读一下“是您带着……”开始。
  生:(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来给我们吃。”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他刚才(指刚才发言的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
  生:如果志愿军空着肚子就打不赢这场战役了,是大娘发动全体妇女,来给志愿军送饭。
  师:对吗?空着肚子能打敌人吗?
  生:不能。
  师:能打!但是有影响没有?
  生:有。
  师:就在这时,大娘送饭来了,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
  生: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觉。
  师:还有吗?继续说,我还没听够。
  生:这个时候,有可能敌机在上空盘旋,如果发现了她们,炮弹就会扔下来,她们就可能牺牲了。
  师:对呀。但是飞机往下扔“炮弹”,有点说不过去吧?(生:扔炸弹)这才对。——他说的这些,书上有没有?
  生:没有。
  师:书上只说:“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这位同学知道如果炸弹落下来,妇女们就可能牺牲是吧?书上没说,他想到了,很好,还有谁?
  生;如果没有大娘的带领,全村的妇女不一定会送打糕给志愿军。
  师: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动不统一,时间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经过一番组织,动员。费功夫不费?
  生:费。
  师:把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做打糕,一块送上去,路上还要顶着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师:但是我又有点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上为什么却说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个成语,是说下雪天给别人送去炭,烤火,帮助人,也比喻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人家。志愿军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东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样。
  师:哦,我明白了:志愿军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吗?
  生:是踏雪而去,因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险。(师插话:所以志愿军……)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师插话:但大娘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师:这一段说得不错,可以说已经说服了我。还有哪一段,能感动我,说服我?
  生:我来说服老师(读)“八年来,你给了……”
  师:(打断,很有情感地范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生:(读)“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心血!”
  师:对,读得不错,大家再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开始。(生再读)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再读一次再说。
  生:(重读)这里就是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师:好不好啊?
  生:好。
  师:谁能听出来了,他抓住了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慈母般。
  师:对,还有谁想说?
  生;就是刚才那句话“八年来”,不是亲人要是培养成亲人的话,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成亲人。
  师:这回说对了,不是培养是变成亲人啦。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什么了?
  生:亲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这句话是说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可是回来时还没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说明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不顾自己的虚弱,坚持给志愿军送打糕。
  师: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价,昏倒了。
  生:我也要说服老师。(读)“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师:(很有情感地范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一次。(学生再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次。(学生齐读)
  生:对大娘来说,小孙子是她唯一的亲人,可是敌机来了,她不顾小孙子,先抢救伤员,伤员比她的小孙子还重要,在她心里,伤员也是她的亲人。
  师: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我,把我问得哑口无言。能试试吗?
  生:大娘牺牲了小孙子,这不就是亲人吗?
  师: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这还不能说明他们是亲人吗?
  师:你话中说的“他们“是指谁?得说清楚,再重说一次。
  生:大娘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亲人吗?
  师:问得很好。我承认我哑口无言了。(众笑)“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时都牺牲了。
  师:都牺牲了,已经不在世上了,只有这么一个小孙孙。但是为了抢救伤员,她又失去了这个小孙孙。大家再读这句话,“您为我们……”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生:(读)“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还不够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读。(学生沉痛地读)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一开头志愿军怎么说的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师:咱们从课文开头起,再把这两句学一下。注意听(范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几夜没合眼了。”(学生学读这两句)
  师:别人打拍子唱歌,咱们打拍子读课文,你们看我的手势,就知道抑扬顿挫了。开始。
  (配合教师手势,学生重读)
  师:这回我不打手势,你们自已读。(学生重读)
  师:再往下读。
  生:(读)“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师:不错,就是太悲哀了。(众笑)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读一遍,开始。
  生:(读)“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师:好,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这个自信没有?我发现咱们班同学挺喜欢学习挺喜欢争取第一。但是我一问谁敢自己读,却都往后钻?(众笑)人要是没有自信,这一辈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摆在面前的事做好,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骄傲,现在谁能很自信地举手?有一个了,别人呢?(众笑)你们都笑什么,其实他读起来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导学生读)
  生:(读)“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师:非常认真!(学生热烈鼓掌)现在他是站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读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领奖台上。谁能把他读坐下?(众笑)好,你来。
  生:(读)“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谁能再把她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读,学生鼓掌)
  师:好,你们俩谁坐?(学生争论,有说他坐,有说她坐)
  师:好,两个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谁还读?把他们一齐读坐下。(另一生站起来朗读)
  师:好,谁也别坐了,大家都起立,我们先下课休息!(众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7:00: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师:就像上节课一样,抓住非常有情感的句子来感动我,抓住事实来说服我。刚才大家主要讲了大娘的事实,读出了感情强烈的语气。抓得准,读得好。我想小金花和大嫂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好,读得更好。行吗?
  生:行。
  师:开始做准备,同时看大嫂那一段。(学生各自朗读)
  生:我说服老师。(读)“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一个班的鬼子是很多的,她妈妈和小金花就敢去把老王解救出来。
  师: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生:(接读)“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这句话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解救志愿军与敌人同归于尽,说明她与志愿军的情谊很深。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的意思是说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与敌人一块死,对不对?
  生:对。
  师:谁还想说?刚才没有举过手的同学?
  生:老师,我要说服您,同时感动您。(师插话:好啊,好啊!学生读)“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师:你们发现没有,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再读一次,(生重读)大家跟着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她都没有哭,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却哭了,我认为她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师:对,刚才上课时,提这个问题的是哪一位同学?(指板书念“平时很刚强为什么分别时哭了?”一生站起来)他刚才解释的你听清没有?
  生:听清了。
  师:他是怎么解释的?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斗了很长时间,他们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小金花在志愿军走的这一天比妈妈牺牲的时候还激动。
  师:所以她哭了。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
  生:因为她妈妈是在和敌人斗争中牺牲的,所以她一定要为妈妈报仇,可是志愿军……
  师:(打断)我问的是小金花为什么不哭。
  生:因为……她妈妈死得很冤。
  师:所以就不哭了?(众笑)谁来说明?
  生:因为她妈妈是死在战场上,她觉得光荣。
  师:所以就不哭了?也说不通。
  生:她觉得死得值得,因为救的是侦察员。
  师: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伤心不伤心?
  生:伤心。
  师:她想哭不想哭?
  生:想哭。
  师: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了?
  生:心里。
  师: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
  生:仇恨。
  师: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
  生: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这一段前后都读一下。
  生:(读)“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我一定要报!”
  师:(打断)不像,谁能把它读像了?(另一生站起来重读这句)
  师:还是不太像。(又一生重读)
  师:大家想,她说她报仇这句话是向着大家喊呢?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呢?
  生: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你们仔细体会体会。要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读时,不要太流畅,要增加一点停顿,攥紧拳头去读。注意听我读。(范读)大家读一遍。
  (学生齐读后,又指名学生起来读)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另一生站起来读,也读得很好,引起全体掌声)
  师:但是和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小金花再也忍不住了,流下了眼泪,这是怎么回事?
  生: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师:对,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呀。”
  师:读得很有情感,我的确很受感动。通过大娘和小金花这两段我已经看出了咱班同学很能抓事实,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好;也能够像刚才那些同学用自己的情感读出来,能够感染我。第三段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理解了没有,被感染了没有,敢让我听吗?
  生:敢。
  师:拿起书来,一齐来读这一段。(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读了这段,我现在不让你多说了,只让你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谁说?
  生:(读)“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这些话说明了前沿阵地上有生命危险。
  师:那么我问你,(读板书上学生提问时写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到前沿阵地去挖?”
  生:志愿军的蔬菜如果不够,体力就不充沛,就没精神,很可能就打输了,所以大嫂就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师:那么我还有一点不懂,朝鲜的大娘、小孩和大嫂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关爱?
  生:因为志愿军保卫了朝鲜这个国家。
  师:中国人民的好儿女,志愿军战士的血流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都知道,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烈士,大娘的小孙子、小金花的妈妈,还有大嫂,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今年,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50周年,现在各处都在搞纪念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就更有深刻的意义,是不是?
  生:是。
  师;对大嫂这一段,还有话的请继续说。
  生:老师,我还想读一下来感动您。(读)“大嫂,请回去吧……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师:读得很有感情,再慢一点就更好了。读快了,不利于表情达意。你听,(教师范读)大家一起来读,注意我的手势。(学生齐读)
  生:我还想说服您一下(众笑),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师:(打断)你怎么知道大嫂失去了双腿?
  生:课文上说她“倒在血泊中”要“架着双拐”走路。
  师:架着双拐并不能说明失去了双腿。按照一般情况,如果真的失去了双腿,就是架上双拐也不能走路。你看,(教师模拟架拐走路)双拐抬起来,身体必须得有一个支撑点,哪怕只剩一条腿,也是个支撑。双腿都没有,双拐无法向前移动,就不能走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嫂“身受重伤”,这样就不会有错了。好,你接着说。
  生:大嫂腿受重伤,完全是为了志愿军。而且不是别人命令她去的,是她自己挖完了后面的山又去前沿阵地上挖。这就证明了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最后一句也改成反问句来问我,我就得向你鞠躬了。(众笑)
  生:我只说最后一句吗?
  师:可以,说吧。
  生: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成亲人吗?
  师:看来我非给你鞠躬不可了!(众大笑)好吧,说话算话。(老师向学生鞠躬,全场鼓掌)我给你鞠躬,你也该有点表示吧?(学生鞠躬还礼,场内又鼓掌)
  生:我还想读一下开头两句,这两句太感人了。
  师:好,你读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读)你读得太好了。这几句话首先感动了你自己,对不对?(生答对)然后又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回忆一下,学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段,你们该说一句话了:我原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你们该告诉我怎么样了?
  生:是亲人。
  师:就是亲人。(问一学生)你认为是不是?
  生:是。
  师:你要认为就是亲人的话,就在这儿(指板书“不是亲人”的后面)写上“就是亲人”。(学生写上)大家拿起课文,把这最后几小段一起读一下我听一听,能不能感动你自己,感动别人。
  (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三段,教师不时指点,示范)
  师:听你们一读,我又发现问题了。志愿军说让我们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怎么不多看几眼,多停一些时间?
  生:因为火车已经开动,想多看几眼,多停留几刻(众笑)也不行了,所以只能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师:只能再看一眼,停留片刻,这“一眼”和“片刻”珍贵不珍贵?(生:珍贵)那么读的时候就要把珍惜这一眼、片刻的情感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齐来读。(学生各自读)
  师:强调得还不够,听我读,(范读)谁来读一读?
  生:(读)“列车呀,……停留片刻。”
  师:我们再请她(指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该生读,读得很好)听,她把“一眼”和“片刻”很突出地强调出来了。大家再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强调这两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志愿军最后一眼看朝鲜人民也是最后一次在朝鲜的土地上停留。
  师:就一会儿,是吧?那么你用“哪怕……也”把当时志愿军的心情说出来。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人民……也好啊。(众笑)
  师:哪怕再让我停留片刻也好啊,是不是这样?(众笑)谁再说一下?
  生:哪怕再看一眼朝鲜的土地,哪怕再停留片刻,这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
  师:说得很好,把“一眼”和“片刻”说到一句话里了,不容易。很好,咱们再来读一遍,“列车呀……”开始。(学生一齐朗读)
  师:谁自己来读?一定要读得很好。(一学生读一遍,教师做了指导)
  师:谁还来读?快下课了,机会快没有了。(一学生读一遍)
  师:她读得很温柔,但是温柔中含着情感。(另一学生读一遍)
  师:从所有的这些描述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呀?
  生:伟大的友谊。
  师: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不是?把这句再读一读“这比山还高”,开始。
  生:(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为什么这样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呢?(指看板书上写的这个问题)
  生:因为朝鲜人民帮助了志愿军,志愿军也帮助了朝鲜人民打退了美帝国主义。
  师:互相帮助是吗?那学校里有人帮助过你吗?
  生:有。
  师:那你跟他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吗?
  生:还有朝鲜人民为了帮助志愿军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师:对,这句话才对,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朝鲜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洒过鲜血没有?
  生:洒过。
  师:大娘的小孙孙死在这片土地上,小金花的妈妈死在这片土地上,大嫂的双腿受到了重伤,鲜血形成了血泊,志愿军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洒在一起,凝在一起,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是什么凝成的呢?
  生:鲜血。
  师:是鲜血凝成的。课文学到这里,我被大家彻底说服了,感动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怎么样啊?比亲人还亲。那叫什么?胜似亲人。(在板书“就是亲人”后加“——胜似亲人”)大家看,这实际上也是作者的思路,把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不是亲人的两种人,通过描述他们的感人事实,通过抒发他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感到他们就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这三个问题(指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的三个问题)同学懂了没有?你还想说什么?
  生:倒在血泊里以后,为什么能治好?
  师:倒在血泊里以后会怎么样?挣扎着站起来,挣扎着包扎好以后,慢慢养好伤,明白了吧?你有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们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好象他们的心连在一起。
  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朝鲜人民为帮助志愿军付出了什么?
  生:鲜血。
  师:鲜血凝成的友谊会忘记吗?
  生:不会。
  师:明白了吧,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就下课吧。

  本课板书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抓事实—— 理解 ——说服
        抓情感—— 体会 ——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7:00:47 | 只看该作者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对《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媒体辅助转换角色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尝试”转换角色活动,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起民主的课堂气氛,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

  这一课的课堂设计,引入综合活动的观念,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深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西风颂》音乐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老师又以身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成了一位朝鲜大娘,包含深情地在和志愿军战士话别:孩子啊,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学生的感情被调动了,灵感被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达到了高潮。于是一位小金花、小崔莹、朝鲜大嫂应运而生,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的壮举又在学生的眼前重现出来,成了学生笔下回忆的鲜活的素材,并牵出了万般柔情,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快地写出一段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互评、互改,这一段段文字成了一篇篇深情的文章,学生也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以至于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就把那深奥的含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这种设计,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将课内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目前的课程改革角度来看,在语文学习中,融进了音乐、美育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风颂》这首带着深深离别情怀的乐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引得离情别感愈发浓郁;多媒体生动地再现了英雄事迹片段,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动人事迹的感召下,更好地体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意,很好地挖掘了文章的内涵,领悟了表达的技巧,语言文字的美。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成为学生情感体验诱导者。教师应用充满了自信与激励的个性色彩,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亲切地交谈,在民主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激励。要让自己成为首席发言人,引导学生写作,又要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得体的评价。语言要充满了激情,用深情并茂的叙述,极具鼓动的技巧,把在场的每个人都带入了情景之中。
  总之,这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想象空间,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充分,学习方法新。为在语文课上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1、学习内容:课文1—3自然段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读为主线
  3、学习步骤:一、媒体展现当年自愿军回国时的情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对朝鲜人民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具体描写,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学生合作学习,了解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
  三、按“话别——回忆——赞扬”的顺序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2、课文第4—6自然段
  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
  具体步骤:

  一、用音乐奠基调
  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让课堂上洋溢舒缓、深情的曲调,营造情感氛围。
  二、转换角色,体验情感,进行仿作
  1、回忆课文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多媒体展示
  2、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任务转换角色,以朝鲜人民的身份来向志愿军告别,也以“话别—回忆—赞扬”为构段方式进行表述。
  3、情感准备⑴《西风颂》音乐响起,多媒体再现送别场面,定格于大娘,酝酿感情。
  ⑵师扮大娘,和着音乐,进行表演式朗读,作示范。
  ⑶学生转换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如朝鲜大嫂、小金花、崔滢……
  ⑷开发、拓展写作素材回忆自愿军的事例多媒体辅助再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理解: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亲爱的土地、亲人
  4、学生写作音乐柔柔地播出
  5、学生朗读并修改习作方法:(1)了解写作内容。
  (2)音乐与录象组合速成课件,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学生评讲、修改,再朗读。
  三、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
  (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四、用音乐结尾,产生余音缭绕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7:00:54 | 只看该作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浑厚感情的抒情文章。就抒情种类而言,本文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作者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它是作者在情绪极度昂奋的时候,所作的一种倾诉、呼告、赞颂或斥责。它的语言浸透了感情,极富褒贬色彩。
  本文用作直接抒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用包含深情的祈使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大嫂,请回去吧!”这些满含诚恳请求意愿的祈使句子,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亲情关系。
  2、多用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反问句,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一般的陈述句。因而本文多处使用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加强肯定的目的。
  3、多用呼唤式的主谓倒装句:“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在难舍难分的临别时刻,战士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反复地用呼唤方式来表达。呼唤简短而亲切,真实而感人。“再见了,”说明“惜别”;呼唤“亲人”,突出“情深”;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珍爱”。
  二、间接抒情古语道:“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这就是说,不管讲道理,或抒发感情,要通过具体的东西来表现。这种把感情寄寓在具体事物上的表现手法,就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表现为比较含蓄、比较深刻。借景、借物、借事都可以进行间接抒情:“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用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从而抒发战士对用鲜血和生命为之战斗的人民和土地的深厚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1 2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