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后一课》的第二个课时中,是由另外一名教师授课的,这节课仅仅围绕“变”字展开阅读活动。
整节课共开展了六个教学环节,一开始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习在阅读学习目标中明确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阅读中一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段落理解主人公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剖析。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继续开展阅读研讨活动,通过对文章中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认识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由郑振铎先生所写的同名文章《最后一课》,通过对该篇文章的自主分析,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情感。最后,全班同学再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这些语句的作用——有效的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本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适时提出由同学们学着仿写有关语句,提高学生的语句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列举中国人民在抗击外辱的名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听过本节课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最后一节课》(都德)虽然是一篇国外的小说,但却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小说,永远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是作为阅读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伴有导学案作为学会学习的指南,课堂中最大的亮点在于目标明确,突出阅读理解文意,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时语言得体,方法得当,但评价缺乏多样性,引借课外同一主题的文章,通过阅读理解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三是导学案的内容需进一步考虑,比如加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引用的同一主题的课外阅读材料等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使用。
四是阅读教学应体现阅读为主,开展多样性的阅读形式,加深学生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和情感认识。例如最后一句下课了,你们走吧!教师应作出示范朗读,并展开阅读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