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件事,因为空间观念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像训练数学技能那样可以通过多种练习进行检验、巩固,技能是否掌握一目了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有怎样的思路就会有怎样的课堂呈现。昨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整堂课设计新颖,以学生为本,充分想象,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四大环节凸显了本节课的精彩,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环节一:展开长方体
当学生初步了解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此时,教师出示了一个精心挑选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想像一下它的展开图会是怎样的?当学生有了脑中想象的过程后,教师动手当场剪开,呈现了长方体的展开图,接着问学生:“此时你还能找到哪2个面是相对的吗?”然后教师又出示了一个练习,让学生看着两幅展开图,判断哪幅图能围成长方体?
反思: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第一感觉到的首先应该是面,为了对长方体的各个面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想象展开图的形状,从看到的到看不到的,放飞了学生空间想象的天地,是一个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而当清楚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后的练习是判断能否围成长方体,这却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
环节二:分拆长方体
当学生用12根小棒、8个接头搭成了一个长方体框架后,教师要求拆长方体。先通过课件演示拆掉一根,问:“还能确定原来长方体的大小吗?再拆掉一根呢?”此时,教师话锋一转:“如果再要减少,少到什么程度还能确定长方体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最好只剩下了1根长、1根宽、1根高,只有1个接头。
反思:从搭到拆,在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思考该拆掉哪根不拆哪根,拆的过程经历了从体——面——棱——点,在这其中,学生展开了多向思维,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形成。
环节三:组成长方体
教师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点,从这点引出10厘米和4厘米的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想象会是怎样大小的面?能确定即将诞生的长方体的大小吗?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此时长方体的大小能确定了,更精彩的环节继续,教师出示了6个大小不同的面,让学生通过选择给这个只看到三条线的长方体配面。
反思:学生刚才经历了长方体从体 —— 面—— 棱 —— 点的过程,接下来的过程则完全相反,让学生从看到的1条长、1条宽、1条高想象出各个对面的形状,进而找出匹配的长方形面,这种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从点—— 棱 ——面——体,发展了空间观念。
环节四:体验长方体
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练习——猜猜它是谁?
反思:这样的练习能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体出发,既有趣味性,又突出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特别是当学生找到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0.8厘米的数学书后,教师又很创意地把高减少的0.1毫米,这一变化的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如果教师能把水立方的长、宽、高告知学生,并与教室比较,有几个这样的教室,学生能对水立方的大小有更深的认识,对空间的大小感觉会跟更到位些。
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不妨像邵老师一样,联系学生的实际,从不同的方面去设计,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充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