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校园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要将校园安全措施制度化、常态化,不留安全死角,还须调动多方面的力量
自3月29日起,北京安排警车在中小学生上学、放学的重点时间段停靠在校门口,既震慑犯罪,又能对可疑人员进行盘查。这一举动,让北京的家长们心里踏实不少。
校园安全牵动人心。人民网“关注中小学校园安全”网上问卷调查显示,88%的受调查者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经历过或大或小的校园安全事件。
校园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小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本来就相对脆弱,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存在各种影响儿童安全的因素,因此校园安全问题更应引起高度关注。
具体地说,过去影响儿童安全的主要因素,如自然灾害、溺水、失火等仍然存在。而由于亿万农民的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大量滞留乡村,或在寒暑假期间因探亲而走进陌生拥挤的城市,致使他们的安全保障系数严重下降,也常常带来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
众多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春期孩子,与处在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期而遇,迷惘叠加、诱惑倍增。而埋头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成年人,无暇走进孩子们的“心理胡同”,一旦有偶发事件的刺激,不可预测的青春危险期便可能失控,进入吸毒、心理异常、自杀、犯罪的高危时期。
为校园安全撑起保护伞,政府责无旁贷。去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庄严承诺: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当时会场上雷动的掌声,也透出这是深孚民心的承诺。现在,北京警方率先主动出击,做出了表率。但是,要推出中国版的校园安全防护方案,将安全措施制度化、常态化,不留安全死角,还须调动更多方面的力量。
公安力量首当其冲。除了威慑性地在上下学时间以警力守护校门,更要在平时加强与校方联系,经常检查校园安全隐患,在校园安全有受到威胁迹象时,及时出警,及时排除。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我们的警方应该有相应的校园安全预案。
学校责任尤为重大。近年来,时常出现学生因师生冲突、情感纠纷或应试焦虑而自杀的事件。关于青春期的心理疏导、灾难和事故中自我保护的常识等,在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是醒目的缺失,教育部门是否能将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学大纲和工作重点?
我们期待着,孩子的父母、社区街道等方面,也能参与进来,联手织出一张安全网,让校园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