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7 18:41:58
|
只看该作者
错误解法一: 由 2Brˉ+Cl2= Br2+2Clˉ得到 C(Brˉ)=(2×2a mol)/(V×10-3L)=4000a/V (mol/L) 所以 C(FeBr2)=2000a/V (mol/L) 错误解法二: 由 2FeBr2+3Cl2=2FeCl3+3 Br2 得到 C(FeBr2)=(2×2/3×a mol) ÷(V×10-3L) =4000a/3V (mol/L) 把两种错误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找到思维的盲点。而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解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①解法一错在哪里?②既然 Fe2+也要被 Cl2氧化,那么 Fe2+与 Brˉ 被氧化是否有先后? 哪种离子先被氧化?通过对这二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就会明白当 Brˉ 被氧化 50%时,Fe2+已全部被氧化,从而得出正确结果。通过纠错,可以引发学生反思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的提高。 3、利用实验反思,深化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与能力,深化化学知识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使实验流于表面形式,用“走过场”的方式去操纵学生的思维,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体验者,有效的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深刻反思,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出现了与预期效果所不同的现象:反应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除变蓝以外,还有黑色、白色固体物质存在。这些异常现象使学生疑窦丛生,这时我们不应急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应该利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将学生的思维顺势引入反思状态。通过个人猜想——小组讨论——提出方案——进行验证等一系列步骤对异常现象进行进一步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交流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而且通过自己的思索及探究过程,学生不断地吸收和内化,不仅深刻理解了本次实验的原理及产物的性质,也为以后相同问题的探究提供经验借鉴。 4、利用教材反思,对比深化 教材是教与学的根本,是实现知识学习的载体。但是,如今的课堂上,教材受到了冷落,似乎已变得可有可无,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老师怎么讲,自己怎么记的问题,而很少关注到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生吞活剥的被动接受,从而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个栏目,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例如,在硝酸性质的练习与实践中,我们不要一开始就题论题,可以把习题中的两种装置与实验装置做一个比较,提出以下问题:1、分析课本实验操作,如果用这套装置去探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有什么优缺点?2、如果是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它还存在什么不足?3、课后习题中的装置有何优缺点?4、普通的U型管,通过怎样的操作可克服上述实验中的缺陷?5、我们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来实现本实验的微型绿色化? 这种通过教材中不同资料的对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对知识的应用更灵活,在对比、探究中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催化学习,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策略的主动行为,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