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诗歌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首先,在表现形式上,诗歌的语言都是非常含蓄、凝练的,并且跳跃性非常大。另外古代诗歌在教学上还有两个难点,一是语言文字都用的是古汉语,另外诗歌所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都很久远,这都给学生增加了理解的困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有的内在魅力,在教学中,如果恰如其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有效地化解诗歌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像技术,能化抽象为形象,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视听结合,提高古诗学习的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诗歌由于其本身的含蓄,在教学时,就有一定的难度。老师有点怕教,学生也不爱学。诗歌教学很容易就上成枯燥的分析课,形成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会学得毫无兴致。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诗歌的课堂上兴致盎然呢?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就是一个好办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诗歌学习的效率。
如教学苏教版四上《秋天》这首诗,在导入时,就给学生播放一组秋天的图片,再加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学生的视线被紧紧地抓住了,在音乐的渲染中,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一下就浓烈至极。当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觉得秋天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无一不流露出对秋天的热爱。“秋天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秋天特别能满足我们吃的愿望。”“秋天是一个令人快乐的季节。”在课堂开始之初,学生已经兴致昂然,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有位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运用鼠标灵活地拖动诗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断功能。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以任意调换词的顺序。如果拖对了词序,荧屏上便会显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和一句“您做对了,奖您一个大苹果”的鼓励语言;如错了,荧屏上也会显示“别灰心,请再来”的文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早发白帝城》的第一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倒装句,理解时要适当调换前后词序,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学生只需通过如此操作,就能理顺句子,读懂全诗。整堂课学生都是在兴致勃勃中理解古诗、感悟诗情。
二、再现画面,直观演绎诗歌的内容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词动人之处。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教师可以构建起诗歌教学丰富多彩的立体化模式,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更好的学习掌握诗歌的精神内涵。
有位老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学生理解“胡尘”一词为“胡人马蹄扬起的灰尘”,教师跟着问:“仅仅是金人马蹄扬起的灰尘吗?”紧接着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琵琶曲,这段琵琶曲急促、紧张,扣人心弦。教师在音乐声中再问:“这是金人马蹄的践踏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景不如听景” ,音乐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他们的思维在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中顿时豁然开朗。“我仿佛看到了在哭天喊地,过着痛苦的生活。金人的铁蹄践踏着中原的土地。”“我仿佛看到了金兵的马蹄踩到了黄河边、华山下,这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老人、孩子、妇女都倒在了金人的马蹄之下。”
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他们仿佛穿越了时间来到南宋沦陷区,目睹了百姓们凄惨的生活,真切地体会到了百姓和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望,更真实地触摸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教学苏教版四上《老师,你好!》,诗人用了春晖和朝霞这两种意象来表现教师职业的美好。由于学生都是生活在城市之中,所以他们对于春晖和朝霞的感知并不深刻,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困难。于是,我就用多媒体给学生适时播放了“春晖”的一段录像: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碧绿的草地、鲜艳的花朵沐浴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似都被披上了金色的纱衣。整段视频给人感觉温暖又美好。朝霞则是用一组图片来呈现它的美丽。当学生看到视频和图片时,不断发出赞叹声。此时,不用教师赘述,学生就能理解教师职业的美好,进而感受到诗人对教师的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在声音中渲染深厚氛围,用视频、图片营造动人的意境,使学生学得容易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
|